编者按 什么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特点、最大动力、最大抓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对于中国经济莫衷一是的各类评论,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日起本报推出“经济形势面面观”专题报道,透过数据看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力求让读者更好地认清形势,把握
政策取向。
上半年,我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均取得积极进展——
□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加大,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消费结构本身也在发生积极变化
□ 第三产业增速继续高于第二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区域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 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继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今年上半年,我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收入结构持续改善,
节能减排步伐进一步加快,提质增效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
扩大内需是最大的结构调整,是提质增效的首要目标。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需要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内需相对不足是我国需求结构长期面临的主要
问题。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加大,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今年上半年,内需对GDP的贡献为102.9%。其中,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是负2.9%,负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消费结构本身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一方面体现在公款消费受到抑制,大众消费、网络消费等持续加快;另一方面体现在农村居民消费热情高涨,农村消费增速持续快于城镇。
服务业比重偏低是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夯实一产、巩固二产、扩大三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6%,比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继续高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高,产业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在第三产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滞后,更是制约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一大短板。随着国务院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部署的出台,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已然加快。8月3日发布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大幅回升。
在第二产业领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有所缓解,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采矿业,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要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左右,而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则持续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这些都使得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
节能减排继续取得实效,经济发展方式悄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