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率100%背后的故事:福建碳市场第二次年度大考,九大行业255家重点排放单位全部完成年度配额清缴

2018-8-29 09:37 来源: 福建日报

履约率100%背后的故事:福建碳市场第二次年度大考,九大行业255家重点排放单位全部完成年度配额清缴


我省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的改革任务要求,始终坚持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在已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碳市场的基础上,我省继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牢牢把握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安排,于8月15日完成2017年度碳市场履约清缴工作,履约率为100%,碳排放权交易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福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6年12月22日开市以来,运行平稳。从省经济信息中心获悉,截至8月15日,累计成交量854.47万吨,总成交金额18206.65万元。其中,福建碳配额(FJEA)成交561.56万吨,成交金额13584.68万元;福建林业碳汇(FFCER)成交141.19万吨,成交金额2074.44万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151.72万吨,成交金额2547.52万元。从今年碳市场交易情况上看,福建林业碳汇(FFCER)核定减排量和交易量较上个履约周期均大幅增加,充分显示我省碳市场机制对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

    福建碳市场体量大、覆盖范围广,能够100%完成履约率,实属不易。

    政企合力攻坚

    作为全国第八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今年我省迎来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履约工作是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综合检验,截至8月15日,纳入我省碳排放配额管理的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陶瓷等九大行业255家重点排放单位均已全部完成年度履约工作。2017年度重点排放单位100%履约,为我省继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现与全国市场的平稳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履约主动性增强。福建省南安宝达建材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晋江市港龙陶瓷有限公司、泉州贵格纸业有限公司、邵武华新化工有限公司、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福建远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晋江市金盛陶瓷有限公司、华阳电业有限公司、元翔(厦门)国际航空港股份有限公司、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明金牛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率先完成履约。福建炼化林德气体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碳排放核查情况,较早制定了交易计划,在配额分配方案尚未公布时,便按计划提前买入了福建林业碳汇,确保履约工作顺利完成;晋江彩霸陶瓷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晋江市利达陶瓷有限公司在配额分配方案公布后的第二天即在市场上主动买入碳排放配额,提前完成了履约工作;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作为今年配额缺口数量较大的一家重点排放单位,在配额分配方案公布后,通过制定周密的交易计划,在市场上有条不紊地逐步买入碳排放配额,在保证按时完成履约工作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了履约成本;福建大唐国际宁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在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的协助下积极开展碳排放配额与福建林业碳汇的置换交易,并在配额分配方案公布后,克服了履约周期短而央企资金审批时间较长的困难,主动与上级公司进行沟通协调,最终提前完成履约工作。

    地市多举措推进履约。福州市、南平市、宁德市等地市组织辖区内重点排放企业开展经验交流,通过示范作用加深企业对碳市场政策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对履约工作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对碳市场履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全省最为繁重的履约监管任务,泉州市各县区发改部门靠前服务,梳理履约期内配额缺口企业清单,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履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消除了企业的疑虑,圆满完成了年度履约工作;漳州市在履约期内实时跟踪碳交易市场信息及碳配额价格变化情况,及时提醒企业碳配额价格波动情况和履约时间节点,为企业履约提供了便利;厦门市、三明市、莆田市、龙岩市等地市组织工作人员走访重点碳排单位,实地了解企业履约困难及需求,及时与省经济信息中心进行沟通,保障了年度履约工作顺利完成。

    “试验田”创新突破

    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全国碳市场“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创新突破:

    围绕服务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目标,开展碳交易试点。福建碳市场在制度设计上注重与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和思路的衔接。其中,覆盖范围以全国碳市场规定的范围为主;数据监测、报送、核查方面采用了国家出台的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法依据全国碳市场的思路,适度结合我省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其他配套管理办法也尽量向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思路靠拢;率先推出碳市场交易信用信息管理实施细则。在充分发挥我省碳市场建设“试验田”作用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我省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的顺利过渡。

    围绕激活碳市场、促进企业发展,推进碳金融创新。发挥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的优势,推动出台了《福建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碳资产管理公司联合开发碳排放权交易创新产品,连接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共同支持福建碳市场发展;探索开发环境权益要素抵押融资、碳排放配额托管和碳债券等创新业务。其中,福建吴航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利用碳排放配额并辅以其他担保物,获得兴业银行2000万元抵押贷款,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持有的35000吨碳排放配额获得兴业银行首笔碳排放配额单独抵押贷款990万元。

    围绕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碳市场建设。在借鉴其他试点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配额试算和分配工作,特别加强了数据计算、核准调整以及事后的解释说明等工作,获得企业普遍认可。在涉及企业经济利益的配额分配上,正面回应企业诉求,扎实做好企业上门的答疑工作,为后续履约工作提供了保障。

    围绕福建发展实际,统筹谋划制度建设。立足我省林业资源优势,研究林业碳汇交易规则、操作办法及交易模式,创新推出福建林业碳汇,积极开发我省林业碳汇项目,充分发挥碳市场机制对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支持作用;针对我省陶瓷行业企业多、产能大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将陶瓷行业纳入碳市场,研究制定适合陶瓷企业的核算标准、配额分配方法,对合理控制陶瓷行业产能、加快我省陶瓷行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有益探索。

    科学制定配额方案

    今年以来,根据碳市场的工作安排,我省扎实做好核查、监测等履约的各项前期工作。

    开展碳排放数据核查。省经济信息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招标委托符合条件的10家第三方核查机构,开展2017年度255家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核查、复查以及历史数据确认等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对核查报告进行评审。为保证数据质量,对评审不合格的核查报告进行再次复查,进一步确认数据有效性。

    组织专题研究。针对上一年度履约过程中出现的火力发电行业基准值分类不够细化、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的产品统计基础薄弱等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行业座谈会、企业调研等方式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结合调研成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比如火力发电行业在2016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基础上,2017年度方案增加了循环流化床机组类型的基准值;对建筑陶瓷行业的核算和报告要求进行了完善和细化,要求企业区分吸水率报告产品产量,并且要求面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统计的产品产量都进行上报,为未来优化建筑陶瓷行业配额分配方法打下基础。

    制定碳配额分配方案。为科学合理管理2017年度重点排放单位配额,我省碳交易市场总量按照“自下而上”方法,综合考虑了全省产业规划、节能减排目标、淘汰落后产能等因素,在2016年度履约考核实际执行情况基础上,起草2017年度配额分配方案,邀请省内外碳排放配额分配体系设计、碳排放权交易规则设计和碳排放核查等领域的专家担任顾问,在充分调研行业企业并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后形成了《福建省2017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

    着力做好四项工作

    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继续把碳市场建设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有力抓手,结合我省经济发展、产业特色、节能减排目标等方面,着重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确保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进一步完善配额分配、风险管理等碳市场相关制度设计,总结梳理试点经验,优化升级交易系统等碳市场基础设施,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的引导和沟通,督促企业履行减排义务,确保碳市场有序运转。

    确保我省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平稳过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启动以后,碳市场的工作重心已由试点示范转向共同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稳定现有碳市场规模的基础上,我省将从数据报送、技术准备、能力建设等方面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准备,同时,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按照“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的要求,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加大碳市场监管力度。修订完善《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规则(试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业务会员管理办法》以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制度,加强对投资机构和投资者的规范管理;建立第三方核查机构考评工作、奖惩和淘汰等机制;加大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数据虚报、瞒报、造假的惩戒力度。

    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组织面向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培训活动,提升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鼓励设区市及行业协会主动发挥作用,为碳市场顺利运行提供人才及技术保障;增加市场透明度,及时公开参与市场主体信息,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推进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社交功能群建设,为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创造便捷条件;深入重点排放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主意识,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