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碳减排的“需求侧”改革——基于消费端的城市碳排放研究

2018-11-7 10:39 来源: 老汪聊低碳 |作者: 汪军

论碳减排的“需求侧”改革——基于消费端的城市碳排放研究


所谓基于消费端的城市碳排放,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城市消费了多少碳排放,而非产生了多少碳排放。
 
城市碳排放清单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指这个城市物理边界以内产生的碳排放(电力除外),无论这些排放生产的产品是被这个城市消费掉了还是去到了其它城市。
 
这种算法虽然更利于数据搜集,算出的结果也更精确。但从着手减排的角度上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数据,因为你并不知道是谁消费掉了这些排放。
 
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改革中,我国这几年一直都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它指的就是为了搞活经济,生产和消费需要两头抓。供给侧改革在生产端,旨在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侧改革就在消费端,旨在提高消费者掏钱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刺激经济增长,两者缺一不可。
 
这事放到碳减排的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就是这样色的:供给侧改革在生产端,旨在降低产品的碳排放,需求侧改革在消费端,旨在提高消费者为低碳产品掏钱的意愿。
 
看了这个比喻后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们碳减排的供给侧改革如火如荼,需求侧改革却如烟似梦。
 
所以为了更加有效的减排碳排放,早日实现温控1.5度的宏伟大业,碳减排的需求侧改革势在必行!而城市作为温室气体的集中消费区域,基于消费端的城市碳排放研究则首当其冲。
 
终于引出了本文要介绍的一项研究:C40城市基于消费端的碳排放研究,该项研究,针对C40组织的79个城市进行了消费端的碳排放计算,并做了一些相关分析。该项研究由利兹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Arup公司共同完成。
 
该项研究采用的工具是PAS 2070: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a city。该研究从产品全生命周期(LCA)的角度计算了79个城市的基于消费的碳排放。他们的计算方法为:在生产端城市碳清单(sector-based GHG emission)的基础上,扣除对外输出的产品,在加上从外部输入的产品产生的碳排放。


关于数据收集方面,这个是消费端碳排放的难题,因为产品种类太多,根本无法分类计算,而且如果想要细分统计就必须知道每一个产品的碳足迹,这显然是当前的数据水平无法支撑的。所以研究人员采取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将消费分为几个大类,然后从消费数据上反推某一类产生的碳排放是多少。
 
虽然报告没有详细介绍是怎么算的,就我的分析应该是这样色的:比如车的排放,我们可以统计出某个城市卖了多少量车,然后有个车的碳足迹缺省值,而这两个数据都比较好获得,于是该城市关于车的消费端碳排放就这样算出来了。
 
最后的计算结果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上图我们可以看出:C40组织的79个城市基于消费端的碳排放为35亿吨,而基于生产端的碳排放只有22亿吨。很明显可以看出,如果从消费端的角度上来看,城市的碳排放要远远高于其实际产生的,我们不难推出:全球的绝大多消费碳排放都集中在城市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消费端排放都要高于生产端,该研究录得的79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属于消费端碳排放反而低于生产端的。虽然报告中没有明确城市信息,但这些城市因该是较落后的城市,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消费”嘛。


通过这种研究,我们能得到什么?
 
报告只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没有给出更多的展望,我这里就借题发挥一下,说一说基于消费端城市碳清单的意义。
 
首先,要提的是碳减排“需求侧改革”对全球减排的意义。
我们迄今为止所有的减排重心都放在生产端上,对消费端并不在意。这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所有的碳排放的原动力都是消费端的需求,这个原动力比政府给企业下的任何强制减排政策都有影响力。所以如果适当在需求侧做一些引导,可能收到的效果要比政府天天追着企业减排的效果要好很多。
 
其次,城市将会是碳减排“需求侧”改革中坚力量。
就像生产端的总量控制主抓高排放企业一样。消费端的总量控制可以从大城市着手,因为大城市的“消费密度”要数百倍于小城市/农村。而“若想减排,先摸家底”同样适用于消费端的城市碳排放,所以基于消费端的城市清单是降低城市“碳消费”的第一步。
 
再次,为基于消费端的碳交易市场打基础。
通过市场手段降低碳排放在消费端仍然有效,只是其中的市场参与者以及整套的制度设计可能就跟生产端的碳交易市场不一样了。因为我们的管理对象变成了消费者,也就是你我他她,想象一下,这样的碳交易市场应该怎样设计?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