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主动延伸社会责任,通过绿色采购、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工作以绿色产品的供给水平。但绿色采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却经常被误读,造成了一定的实践困境。
从研究起步看,绿色采购要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1990年,肖特(Scott)在对
化工企业的环境表现研究时,分析了企业开展绿色采购的动机
问题。1994年,韦伯(Webb)在对一些产品的环境影响研究后,建议按照环境准则选择原材料以及加强资源再生利用,并强调了绿色采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绿色采购概念。直到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开展“环境负责制造”项目时,才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从两者联系看,绿色采购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互包含、相辅相成。企业采购的绿色产品很有可能是通过自身或者
第三方开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实现的。而绿色采购往往是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绿色采购,会对上游企业产生激励,督促其提升环境绩效。
从实施主体看,绿色采购的主体多样,而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主体则相对单一。绿色采购的实施主体既可能是供应链上的任何一级的下游企业,也可能是不计其数的终端消费者,还有可能是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则较为单一,主要是处于某个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以及集中销售终端产品的电商平台或者大型卖场等,而消费者、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很难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中直接发挥作用。
从关注领域看,绿色采购关注重点是结果,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管理。绿色采购关注的是企业采购的产品是否具有绿色属性,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否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等工作,使上下游企业从环境违法转向合法、从环境合规转向绿色发展行业标杆、从自身被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转向对上游供应商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
从操作难度看,绿色采购要易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采购主要关注产品的绿色属性,公司制定一套采购规则之后,由采购部门负责操作即可,相对容易。与之相比,绿色供应链管理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操作难度较大,涉及到公司战略、管理制度、绿色采购、供应商管理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往往会跨越生产、采购、环保及销售等多个部门,协调及组织难度较大。
从实现方式看,绿色采购作用力来源多样,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则相对单一。下游企业提出绿色采购要求后,上游企业满足的途径有多种,既可能是企业主动延伸社会责任,也可能是其他下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溢出效应,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外因或者内因。而绿色供应链管理通常是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提出绿色要求后,督促其在设计、生产、销售、回收等的阶段关注相应的环境影响,作用力来源相对单一。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2018年10月31日版。
作者简介:毛涛,博士,副研究员,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兼任
河北大学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