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怒云:全球只有15个清洁发展机制(
CDM)的林业碳汇项目,其中中国就有2个。但总体上,林业
CDM项目仍然“有行无市”。2007年我们建立了中国绿色
碳基金(现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简称“碳基金”),企业捐资到碳基金造林,所造林木归农民所有,企业获得碳汇指标,起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这样的操作模式实际上是自愿碳汇
市场的模式。
目前,我们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在企业捐资的基础上,再与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结合,开展碳汇计量监测。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探索中国森林“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又称“三可”),以推动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立。
怎样利用市场机制开展碳汇造林?
李怒云:我们要试点把企业捐赠与国家重点工程相结合。企业购买碳,其实就是购买
碳信用指标,可以通过碳基金在互联网上设立的中国碳汇网购买。在碳汇网上,企业和个人都可以购买碳汇指标,操作和数据都是完全公开透明的。
碳汇市场是一个自愿市场,碳基金是个公募型基金会,主要对企业产生的好处有获得碳信用指标、免税、建立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帮助企业生产、计量,监测与交易,维持企业良好形象等。如果企业更多地参与造林,那就能更多地按照CDM的要求把森林生态服务变成碳汇收益。
如何看待林业产权交易所的作用?
李怒云:林交所是一个市场机制,我们与他们合作做一些研究,比如标准。将来如果要交易,就会选择在那里做。但就目前而言,企业碳基金的交易成本更低。
李怒云:我个人对此是不赞成的。如果单纯地将森林碳汇作为一种金融
衍生品,那么炒作过后,真正为增加我国森林资源作出的贡献是个未知数。发展碳汇林业还是要以实体经济为重心。如果现在以碳基金的形式实实在在地造林,那么不仅农民得到了好处,对国家的整个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有贡献的。
在林业CDM的领域,目前国际买家的情况如何?
李怒云:我们现在把中国适合CDM项目的地方全部找了出来,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
河北山西延伸到西南的一大片区域。这个调查做完了后,可以给国际CDM买家提供,作为优先购买CDM项目的区域。这些地区的宜林地具有植物生长周期最短、种植成本最低、生物多样性最高、扶贫效果最好等四大特点,具有综合效应。不过,调研做完后,目前并没有太多国际买家来买,目前还只有
广西的4000公顷和
四川的2000公顷。尽管如此,这些调研仍然是我们的资本,可以给谈判提供支撑。
目前林业碳汇工作的难点在哪里?将来的前景如何?这个领域的
政策将如何发展?
李怒云:一个就是研究跟不上,原因是林业碳汇方面的专家奇缺。我国有很多搞生态的专家,但怎样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下做林业碳汇,我们的专家资源还比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