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设施保障乡村振兴
延安市着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与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三提升”紧密结合,大力实施乡村数字化、
交通物流保障、乡村安全用电、供水保障、基本农田提升、农业机械化、农产品保险和防灾减灾等八项工程,持续提升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出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方案》,率先在
陕西省制定了美丽宜居示范村、生态村、清洁村标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做好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村民自治、基层党建五个结合。
三亚市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实现乡村振兴筑牢基础保障。在路网方面,坚持“统筹布局、互联互通、环境友好、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桥梁建设及危桥改造、旅游资源路等项目。在光网方面,推进农村地区“三网融合”,加快4G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实现光纤网络到户。在电网方面,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稳定性,切实保障居民安全供电。在气网方面,积极推动燃气下乡进村,推进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在水网方面,加快实施全市491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工程。
十堰市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和把农村建成安家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目标,围绕补短板强弱项,转变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三方面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南宁市注重基础设施“点线面”的系统改造提升,稳扎稳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点”上突出抓好每家每户的厨厕圈、饮水、住房
问题改善。“线”上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三增”工作,完善电网、光纤网络,增强各村屯供电、通信和公共照明保障能力。“面”上全面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扎实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和村屯绿化专项行动。
专家赵克强从社会认同感、经济扶持及配套制度、
政策稳定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问题,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问题也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和策略应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生态容量允许范围内对自然资源、优势产品加以利用;积极构建循环系统,通过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形成生物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发挥
市场主体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调节作用。
万本太充分肯定了以上4个城市在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方面的特色经验。他强调,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汇集能量,通力合作,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细化落实,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齐心协力打好乡村振兴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