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一直是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
问题之一。如何实现
碳足迹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烈争论。基于能耗,结合“自上而下”生命周期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2010年中国省际碳足迹的空间差异和多元机制。首先,本研究计算得出采用“自上而下”生命周期方法对各省的碳足迹量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省份碳足迹与人均碳足迹存在显着差异。碳足迹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中国北方,经济规模较大;人均碳足迹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
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这些能源丰富的地区和重
化工基地。其次,借助GIS和空间分析模型(GWR模型),本文揭示了经济规模的扩大是碳足迹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也是碳足迹增加的促进因素。能源结构对碳足迹的增加没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提高能源效率是抑制碳足迹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倡导低碳城市建设,提高碳效率,是抑制碳足迹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还需要适度控制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减轻碳足迹。同时,环境保护和低碳城市建设将引起城市化进程的广泛关注。
结论
本文分析了中国的碳足迹的空间差异和多种机制,并证实了“自上而下”生命周期方法和GWR的适用性。通过中国省级碳足迹不平等的实证研究模型框架。我们发现,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碳足迹对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都有显著影响。通过强调不同省份的独特分布动态,本研究还综合了其多重驱动因素,以显示其对碳足迹的不同影响。
(1)中国省碳足迹与人均碳足迹存在显着差异。碳足迹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经济规模较大。
山东,
河北,
河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和
黑龙江的碳足迹总量为40.3亿吨,占2010年中国碳足迹总量的41.4%。华北地区碳总量较高。碳足迹主要与煤炭资源的丰富有关。一方面,工业结构偏向重工业。另一方面,能源结构也依赖于煤炭资源,煤炭资源可以转化为出口碳产品,包括
电力和煤化工。人均碳足迹的空间分布与总碳足迹不同。人均碳足迹较高的省份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人均
碳排放量较高。另一类是内蒙古,
宁夏,吉林,山西等,资源丰富。虽然经济规模不大,但低能源效率和高碳排放导致人均碳足迹高。
(2)空间分析模型(GWR模型)的应用使我们能够发现经济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除此之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进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对促进碳足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能源效率是抑制碳足迹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3)由于中国面临碳排放带来的巨大生态压力,我们认为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以减少碳排放。此外,倡导低碳城市建设和提高碳效率将是抑制碳足迹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为缓解环境压力,还需要适度控制经济和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
原文标题:Challenges to achieveing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to a low carbon economy in South Africa:examples from poor urban communities
原文作者:Shaojian Wang,Chuanglin 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