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
碳交易网了解到,从2012年7月正式实施,到2014年7月1日被依法废止,在一度被誉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旗手”的澳大利亚,碳税计划最终还是偃旗息鼓,匆匆落幕。反思其背后原因,不仅有
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博弈,而且可帮助我们看到并重新思考当今人类社会在处理环保这类复杂问题时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碳税短寿,需从“基因”说起。事实上,所谓的澳大利亚碳税,仅是便于表述和理解的一种称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税种。根据曾经的法案,它更接近于澳大利亚政府为其碳价格
政策制订的起始价
,直接征收对象是那些年碳排放量超过2.5万吨的澳大利亚大型企业和机构。在固定碳价期间,碳排放初始价格被设定为23澳元/吨,然后每年递增,直至形成有控制的浮动碳价体制,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模式,以实现2020年比2000年总碳排放量减少5%的目标。
澳大利亚是世界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排名靠前的国家之一。2011年,澳大利亚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稍稍领先于美国。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澳大利亚燃煤发电的经济模式。
目前,澳大利亚80%的
电力供应来自于火电。作为走向碳交易的一种过渡手段,碳税计划本身是商界同政党多年来反复谈判的产物。基于不同认识,澳大利亚工商界及理论界对征碳税会给相关产业和投资
带来什么影响始终持不同看法。据中国碳交易网了解到,支持碳税一方,多是秉承“绿色经济必由之路”的理念,希望国家在尽享矿业繁荣红利的同时未雨绸缪,制定能泽被后世的国家战略。反对方的看法则不一而足,从征收时机、定价高低和具体机制等各个角度,对碳税提出各种质疑。
回头看一看那段历史,备受争议的碳税计划的确称得上是勉强启动。即使是开征前夕,民调显示仍有超过50%的澳大利亚人反对碳税,甚至在生效当天,还有民众举行街头抗议,反对党更是信誓旦旦要把碳税拉下马——由此可见,这一问题已经导致该国出现两极分化局面,因而其短寿的命运也就不难预料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