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5 09:02 来源: 生态环境部
补充数据 | 数值 | 计算方法或填写要求*1 | |
1 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 0 | 3.1、4.1与5.1之和 | |
烧碱分厂 | 2 消耗电力对应的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与报告指南公式(13)计算 |
(或车间)1*2,3 | 2.1 消耗电量(MWh) | 0 | 来源于企业台账或统计报表 |
2.1.1 电网电量(MWh) | 优先填报烧碱分厂计量数据;如计量数据不可获得,则按全厂比例拆分 | ||
2.1.2 自备电厂*4电量(MWh) | |||
2.1.3 可再生能源电量(MWh) | |||
2.1.4 余热电量(MWh) | |||
2.2 对应的排放因子(tCO2/MWh) | 对应的排放因子根据来源采用加权平均,其中: | ||
n 电网购入电力、自备电厂对应的排放因子采用2015年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0.6101tCO2/MWh | |||
n 可再生能源、余热发电排放因子为0 | |||
按烧碱产品生产工序分类的排放情况 | |||
3 ≥30%烧碱 | |||
3.1 ≥30%烧碱生产产生的排放量(tCO2) | 0 | 3.1.1与3.1.2之和 | |
3.1.1 ≥30%烧碱生产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与报告指南公式(13)计算 | |
3.1.1.1≥30%烧碱生产电力消耗总量(MWh) | 为电解工序的电解电耗和动力电耗之和 | ||
3.1.1.2 对应的排放因子(tCO2/MWh) | 同2.2对应的排放因子 | ||
3.1.2 ≥30%烧碱生产热力消耗对应的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与报告指南公式(14)计算 | |
3.1.2.1 ≥30%烧碱生产热力消耗量(GJ) | 为电解工序的热力消耗量,包含如化盐、离子膜电解槽的加温等热力消耗量。热量来源包括余热回收、蒸汽锅炉或自备电厂 | ||
3.1.2.2 对应的排放因子(tCO2/GJ) | 对应的排放因子根据来源采用加权平均,其中: | ||
n 余热回收排放因子为0 | |||
n 如果是蒸汽锅炉供热,排放因子为锅炉排放量/锅炉供热量;如果是自备电厂,排放因子参考“自备电厂补充数据表”中的供热碳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若数据不可得,采用0.11tCO2/GJ | |||
3.2 ≥30%烧碱出槽量(折百量)(t)*5 | 为电解槽实际出槽碱量 | ||
3.2.1 ≥30%烧碱出槽碱标号(%) | 为实际电解槽出槽的碱浓度 | ||
4 ≥45%烧碱 | |||
4.1 ≥45%烧碱生产产生的排放量(tCO2) | 0 | 4.1.1与4.1.2之和 | |
4.1.1 ≥45%烧碱生产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与报告指南公式(13)计算 | |
4.1.1.1≥45%烧碱生产动力电消耗量(MWh) | 为存在≥45%烧碱产品的生产企业碱蒸发工序的动力电消耗量 | ||
4.1.1.2 电力供应排放因子(tCO2/MWh) | 同2.2对应的排放因子 | ||
4.1.2 ≥45%烧碱生产热力消耗对应的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与报告指南公式(14)计算 | |
4.1.2.1 ≥45%烧碱生产热力消耗量(GJ) | 为存在≥45%烧碱产品的生产企业碱蒸发工序的热力消耗量 | ||
4.1.2.2 热力供应排放因子(tCO2/GJ) | 同3.1.2.2的计算方法 | ||
4.2 ≥45% 烧碱产量(折百量)(t)*5 | 为碱蒸发工序生产的各标号烧碱产品折百量加和,不包含进入片碱干燥或生产片碱的相应烧碱量;其中,兑水生产低标号烧碱的企业: | ||
n 相关电力和热力消耗量计入兑水前对应的烧碱产品标号类别内 | |||
n 相应兑水前烧碱产品折百产量计入兑水前对应的烧碱产品标号类别内 | |||
4.2.1 ≥45%烧碱实际产品标号(%) | 为实际产品浓度,多种产品请分别列出 | ||
5 片碱 | |||
5.1 片碱生产产生的排放量(tCO2) | 0 | 5.1.1、5.1.2与5.1.3之和 | |
5.1.1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与报告指南公式(2)计算 | |
5.1.1.1 化石燃料消耗量(t或万Nm3) | 如果能源多于1种,应自行加行,一一列明并填数 | ||
5.1.1.2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GJ/t或GJ/万Nm3) | 如果能源多于1种,应自行加行,一一列明并填数 | ||
5.1.1.3 化石燃料单位热值含碳量(tC/GJ) | 如果能源多于1种,应自行加行,一一列明并填数 | ||
5.1.1.4 化石燃料碳氧化率(%) | 如果能源多于1种,应自行加行,一一列明并填数 | ||
5.1.2 片碱生产电力消耗对应的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与报告指南公式(13)计算 | |
5.1.2.1 片碱生产动力电消耗量(MWh) | 根据企业产品情况不同: | ||
n ≥45%烧碱产品和片碱产品同时存在的生产企业:仅为片碱干燥工序的动力电消耗量 | |||
n 仅存在片碱产品的生产企业:应为碱蒸发工序动力电消耗量与片碱生产工序动力电消耗量的加和 | |||
5.1.2.2 电力供应排放因子(tCO2/MWh) | 同2.2对应的排放因子 | ||
5.1.3 片碱生产热力消耗对应的排放量(tCO2) | 0 | 按核算与报告指南公式(14)计算 | |
5.1.3.1 片碱生产热力消耗量(GJ) | 为仅存在片碱产品的生产企业碱蒸发工序的热力消耗量 | ||
5.1.3.2 热力供应排放因子(tCO2/GJ) | 同3.1.2.2的计算方法 | ||
5.2 片碱产量(折百量)(t)*5 | 为所有标号片碱的折百量加和 | ||
5.2.1 片碱实际产品标号(%) | 为实际产品纯度,多种产品请分别列出 | ||
全部烧碱分厂(或车间)≥30%烧碱合计 | 6 总出槽量(折百量)(t) | 为各分厂(或车间)≥30%烧碱出槽量总和 | |
7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tCO2) | 为各分厂(或车间)≥30%烧碱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和 | ||
全部烧碱分厂(或车间)≥45%烧碱合计 | 8 总产量(折百量)(t) | 为各分厂(或车间)≥45%烧碱产量总和 | |
9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tCO2) | 为各分厂(或车间)≥45%烧碱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和 | ||
全部烧碱分厂(或车间)片碱合计 | 10 总产量(折百量)(t) | 为各分厂(或车间)片碱产量总和 | |
11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tCO2) | 为各分厂(或车间)片碱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