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金融企业的碳金融现状与问题

2014-8-19 17:38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低碳经济使得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为了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和资金流,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这对危机过后的全球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提供了机遇。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做碳融资,这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2003年6月,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参照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了赤道原则,第一次确立了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最低行业标准,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国际融资实践中。据中国碳交易网了解到,目前,全球五大洲60多个金融机构接受了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90%。其中,IFC扮演的角色就是筹集专项资金无偿用于促进世界各国的节能和环保。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一些银行如兴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也尝试性地参与到了碳交易市场中,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并在实践中探索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各种创新融资方案(如节能服务商模式、EMC、金融租赁模式等),有效地降低了项目开发的成本和风险。据易碳家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余额已经达到4000亿元,0.5%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也低于全部项目贷款和普通贷款的平均水平。浦发银行与IFC的谈判基本完成,而工行、建行、国家开发银行、招行也开始了与IFC的谈判。中国工商银行将绿色信贷作为长期经营战略,主动退出了两高一剩行业,并不断深化行业研究,以建立信贷支持节能环保的长效机制。中国建设银行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加大清洁能源、节能设备等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大力开展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它与国内主要的新能源公司都有业务合作,尤其是在风能发电领域,在风力发电方面投放了超过三百亿元贷款,同时在太阳能、电动汽车、生物能源等领域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实践,对推动我国碳金融尤其是CDM发展并成为全球最大的CDM交易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金融企业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

        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自己的经营成本大幅度的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然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也会上升。另外由于绿色信贷的每个项目均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仅仅依靠商业银行很难确定其准确的环保环境、条件和环保风险的评级。信息的支持要靠各方的协调和配合,需要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推进绿色信贷的目录指引、项目环保的标准、环境风险评级等专业标准的制定,并要与国际接轨。

       2、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业面临着风险

       不是产能过剩的产业会有风险,新兴产业也会有风险。当前不仅在钢铁水泥、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存在着盲目扩张,其实在风电设备、多晶硅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生产业当中也出现了一哄而起、重复引进和建设的倾向。由于当前一些新型和新能源产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都存在着行业标准和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即使现在采用最新的装备和工艺,也可能会被迅速淘汰。这些产业的很大的特点就是要持续的、不断的有巨大的投入。这种持续的、巨大的投入相比起有效的产出来讲,将会产生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完)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