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作为最早被工业化的行业,背后的理论支撑是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结论,是有很多边界条件的,比如理性人假设、经济系统均衡假设、系统结构稳态假设。
但是随着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深入,很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发现这些假设是存在争议的,比如
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理性人个体的矛盾,经济系统偶尔会崩溃或者进化,并非持久保持稳态均衡。所以才有了复杂经济学的出现和渗透,最早接受它的行业之一,可能就是互联网,因此有了网络经济学,我们今天所谈的很多“互联网思维”,其经济学和哲学层面的支撑,来自于我们对复杂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个人认为表层“互联网思维”,内里“复杂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哲学”的影响,是电网公司提出“泛在
电力物联网”的原因之一,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新的能源世界观。如果不从这个高度去理解
泛在电力物联网,就很难理解它为什么更像是一个互联网的玩法,而不是传统的电力信息化。
工业时代 VS 信息时代
工业时代的能源思维和信息时代的能源思维,个人认为在以下这些方面是不同的:
1、分工的基础:工业时代是以产业链上下游分工为组织方式,在能源行业是以资源禀赋作为分工的差异化基础的。比如沙特产石油,
山西产煤炭,自然成为能源生产方,而电网则依靠政府许可经营自然垄断环节的输配电网络形成差价利润。
但是在信息时代(或者说后工业时代),这种分工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比如分布式+储能,已经几乎拉平了资源禀赋(东部地区光伏发电900+小时/年,西部可能多30%-50%,这种差异不构成压倒性优势),甚至在末端已经实现销售平价,甚至使得电网的重要性也开始下降。整个能源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信息资源的稀缺性逐渐体现了,即信息资源的禀赋代替了能源资源的禀赋。而信息资源有一个特点,零使用边际成本,而且用的越多,价值越大,这就带来第二个差异点。
2、规模效应的差异。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都存在规模效应,但是价值体现完全不同。工业时代是规模效应带来边际成本的递减,比如电力市场竞争,大型发电机组的边际成本就低于小型机组,获得更多的发电权。信息时代是规模效应带来边际收益递增,就是数据用的越多,价值越大,数据交互的越多,价值越大(12306的数据如果只是铁路用,那只是票务服务;如果12036给淘宝用,那价值就很大;如果12306和淘宝数据实现了更多的交互和融合,并且提供给其他行业,那数据价值更大)。
3、因为规模效应差异带来的价值观不同。工业时代的价值观,一是折旧思维,因为资产使用要磨损,带来折旧,折旧就是成本;二是投资思维,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那激励工业企业努力扩大规模,搞投资搞基建;三是独占思维,资产不可共享,我的就是我的,而且我不可能共享给你,这样我的边际成本就比不过你了。信息时代,一是数据资产不会折旧,只要不丢失就会永久存在;二是边际成本递增,鼓励更多的人一起用,一起贡献数据,这种贡献不能靠投资拉动,而是必须满足使用者需求;三是共享开放思维,资源越用越有价值,价值网络越大,你的估值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