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助力国家年度6%的绝对碳减排

2019-4-18 21:23 来源: 碳阻迹原创

根据中国社区低碳发展驱动力调查研究报告,社区家庭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可达 6.6 亿吨 / 年,中国年度排放约为100亿吨,这意味着低碳社区可帮助国家实现每年6%的减碳目标。2100年前后,居民生活领域的碳足迹将超过工业排放,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源。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社区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开始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本文将从消费者能感知的角度与大家一起剖析低碳社区。

什么是低碳社区

19世纪,社区(Community)一词被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rd Tönnies,1855~1936)定义:由自然意愿结合而成,建立在人们直接的关系、习惯、传统和宗教之上,人们之间有着亲密的、面对面的接触,能够强烈的感受到群体的团结并受传统的约束,血缘、邻里和朋友的关系是社区的主要纽带。根据国家发改委 2015 年 2 月印发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低碳社区”是指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城乡社区。从低碳的角度,在社区内除了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外,也希望透过生态绿化等措施,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

  为什么要建低碳社区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第11个目标就是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载体,而社区低碳化是实现城市低碳化的关键所在。低碳社区的概念正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

发达国家的居民生活领域碳排放已占到城市碳排放总量的 30%~40%,在全球范围内,随着发展中国家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比例也将占据显著比例。IPCC报告指出,社区建筑作为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领域,其温室气体排放呈逐年上升态势,2100 年前后将超过工业,成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源,社区低碳化势在必行。

如何打造低碳社区

提到低碳社区,英国伦敦西南部的贝丁顿社区可以说是低碳社区的代名词了。贝丁顿社区通过巧妙设计,并使用可循环利用且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雨水收集设施等措施,成为英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一个零碳排放社区。通过分析贝丁顿社区,我们一起来探索打造低碳社区的路径。

(图片来源:新华网)
以下是贝丁顿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运营的框架。

(Source:Differenti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s of Low-Carbon community in Europ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打造一个低碳社区需要政府、建筑设计师、房地产商、居民、物业、NGO以及低碳顾问公司等多方参与、协同努力。

政府:提供政策、标准、资金或土地支持低碳建设。中国在“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了 1000个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笔者也了解不少试点社区获得了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建筑设计师:通过专业的设计,使社区在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达到低能耗、低排放的目标。零碳工厂的创始人Bill Dunster领衔打造了贝丁顿低碳社区,成为了全球低碳社区的标杆,也期待中国有很多Bill Dunster出现。

房地产商:绿色低碳逐渐成为房地产商赢得市场的新的竞争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低碳社区的关键。在房子的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成本和环保,包括就近并集中采购原材料、构建绿色能源系统等。房地产商首先关心的还是房子的经济性,如果投入太大于低碳方面的设计,而往往推动起来会很有挑战。记得阿拉善有一年的绿色契约大会上,任志强和黄鸣从房地产商和建筑低碳技术提供方的角度对低碳建筑技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双方争论的话题就是类似皇明太阳能热水器是否足够成熟,倘若不能给居民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大范围推广市场还是非常困难的,建筑领域的低碳技术需要在成本、舒适性以及环保三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居民: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只有获得居民的认同以及调动居民的参与,低碳社区建设才能推进下去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通过简单而友好的形式让居民主动自发得来参与社区低碳的活动,比如垃圾分类、旧衣回收、社区绿化等有参与感的活动,居民参与其中可以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激励,这样的低碳社区才是生机勃勃的。当然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比如监测居民的低碳行为,只有通过监测获得的低碳行为才是公平的,这个话题在后面会展开详细讨论。

物业:物业是低碳社区的核心相关方,特别是物业经理对于低碳社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社区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物业经理的低碳培训也成为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

NGO:发挥NGO的经验优势和影响力,为社区的低碳建设以及传播助力,笔者团队曾经也和NGO组织合作开展过低碳社区宣传工作,尽管当时是激情澎湃,但回过头来看自认为形式还是比较传统和单一,停留在贴海报拉横幅的阶段,没有很好的激发居民参与的自发性。创新而有趣宣传模式才有生命力。

低碳顾问公司:提供专业化的低碳服务,包括能源碳排放的监测和管理,以及触发居民主动参与的低碳生活机制,例如社区碳账户的建设,后面会详述。

社区覆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重点领域进行探索:

低碳交通

社区的交通便利不光是低碳社区的诉求,也是房地产商建造房子的基本诉求。离公共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是房地产商和购房者的重要考量因素。社区的基础设施也是保障居民低碳出行的必要条件。为了鼓励更多的民众选择公共交通,新加坡政府打造了友善成熟的公交地铁体系——每座组屋区下均设有公车站,绝大多数的组屋到公车站的道路都设有遮盖棚,为民众遮挡烈日和暴雨。想象一下,在等公交时不用顶着烈日,还可以荡着秋千看着车站提供的书籍是何等的惬意。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IMDA)

垃圾分类及处理

垃圾分类及处理一直以来都是社区的重点工作,然而近些年的效果仍然不明显。随着近期上海出台强制垃圾分类、北京也将推进经营性场所垃圾强制分类,垃圾分类及处理又成为社会热点,各地各种创新的垃圾分类及处理方式也层出不穷,例如近段时间很火的小黄狗引领了垃圾分类的一股风潮,尽管每个人对小黄狗有不同见解(如认为其只是资本运作的模式,而且只是解决了垃圾分类处理最简单的部分:可回收垃圾),但笔者认为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处理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



笔者认为,当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最大的阻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不清楚如何分类

很多人在垃圾分类箱面前仍然比较犹豫,不同地方放的分类箱差别很大,有的是严格按照四大类垃圾进行分类: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以及其它垃圾;有些地方只是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区分;而有些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则会尽可能把所有垃圾的类型通过醒目引导、图片logo或垃圾箱颜色区分的方式以引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

(来源:环保日记)



笔者认为可以两条路径同步推进:1)继续持续向社会居民宣传垃圾分类(以创新友好的方式,如答题获奖之类),不断提升居民分类正确率;2)目前这个阶段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让居民先可以实操起来,比如很多地方选择只分“干垃圾”和“湿垃圾”两大类,同时辅以清晰简单的说明图片引导,然后通过自动分拣技术以及机器人等实现垃圾的精细分类。

2,不了解自己分类后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又混装了

很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够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觉得即使自己垃圾分类做的很好,在垃圾运输中转过程中又被混装了。这就需要社区和中转站等在运输、中转以及处理过程中尽可能做到透明,如果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可以实时track自己扔的垃圾的流向,那么更多居民会参与进来,只有透明才能让居民相信美好。

3,无法监测定位到个人的垃圾分类行为

笔者感觉目前垃圾分类最大的挑战在于无法监测,不知道这份垃圾是哪位居民扔出的,没有数据也就无法开发出更多的有趣有意义的后续功能。

小黄狗的智能垃圾分类走出了创新的一步,盈创的回收饮料瓶系统也尝试了很长时间,笔者认为这个模式非常值得提倡,而且应该深挖下去,尤其提倡可以考虑刷脸分类。

既然刷脸支付现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并且在很多场景中应用,那么刷脸分类就值得期待,居民在扔垃圾的时候只有刷脸才能打开垃圾分类箱,这样居民就会斟酌一下要做好垃圾分类,而且刷脸分类还可以帮助最重要的垃圾分类人群(老人)解决技术操作的问题,笔者了解到很多老人在面对小黄狗等智能垃圾分类终端时仍很茫然,对手机扫码的操作不够熟悉,导致推进的效率偏低。

4,没有激励机制

现在有些地区出台了惩罚措施,例如上海市规定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然而笔者认为惩罚是一方面,激励措施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或许可以拿罚款用于激励分类做得好的居民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辅以友好有趣的体验,是垃圾分类的一个新趋势,比如支付宝推出的一键上门垃圾回收就在很多地区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5,最难处理的厨余垃圾

可回收垃圾目前是智能终端愿意覆盖的领域,因为回收品本身的价值,然后垃圾分类及处理最大的难点其实是厨余垃圾,这些垃圾每天都会大量产生,传统方式就是焚烧或者填埋了。而一些“低科技”的引进,包括黑水虻的引入(通过虫子可以吃掉厨余垃圾,同时这些虫子可以成为饲料,用于养鸡和养鱼,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不会造成困扰),使得垃圾处理在社区内完成,减少了交通过程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垃圾分类的低碳属性,主要体现在分类后可以减少部分垃圾的焚烧或者填埋产生的温室气体。目前笔者团队正在帮一个小区计算垃圾分类后产生的碳减排量并制定社会通用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学,将来可以与更多小区对接,通过数据体现出垃圾分类的低碳属性,也可以通过数据建立碳账户,让碳减排积分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

绿色包裹及绿色外卖

2018年全国的包裹量超过500亿个,包裹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包裹的绿色化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在两会上多次被提及。

社区中居民收发包裹快递已经成为日常的高频行为,如何让包裹减量以及循环利用引起了不少企业的重视,包括菜鸟的绿动计划、京东的青流计划等都发力绿色物流领域。

对于社区来说,类似于菜鸟驿站、智能快递柜等的涌现解决的居民收发快递的便利性问题,同时本身也是一个低碳的行为,它们的出现减少了快递小哥在社区内骑行电动车产生的碳排放。


碳账户在社区中,居民参与低碳的场景很多,包括步行(可定位到小区内的步行)、共享单车(可定位到小区内的骑行)、垃圾分类、旧衣回收、参与绿化等,所有这些行为目前都是分散的,缺乏一个系统将之统一管理,碳账户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蚂蚁金服之前定义了现代人的三大账户:资金账户、信用账户以及碳账户。在阿里生态,蚂蚁森林就是阿里的碳账户,不同的机构可以建立自己的碳账户,在社区中,也可以根据社区的生态建立独特的碳账户。

居民参与到前面描述的不同场景中,例如在小区内步行或者骑行共享单车取代开车,可产生一定数额的碳减排量积分;又如通过可监测的垃圾分类行为获得碳减排量积分;再如社区绿化可以获得碳汇对应的积分值,场景可以不断完善和丰富。

当然这些碳减排量的核算是碳账户系统建立的根基,只有有了科学准确的碳减排量数据,居民参与低碳场景才能获得对应的积分。


企业、政府都有了碳账户的成功案例,对于社区,通过碳账户的模式,聚集居民的低碳行为,以此为抓手将社区低碳落地落实,并且形成长效机制,效果将远远好于传统的海报或者标语模式。


碳账户的模式简单理解为:输入(碳减排量获取场景)-碳账户系统(存储碳减排量积分)- 输出 (碳减排量积分用于兑换的权益)

输入端尽可能丰富,同时准确核算碳减排量是关键,可以找这方面专业机构辅助。输出端的权益尽可能有吸引力,除了物质激励外,一些稀缺资源也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权益,例如有些企业将年假作为权益,有些高校将著名教授的一封出国留学推荐信等等对于碳账户生态里的用户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对于社区而言,可以结合物质上的激励以及精神上的激励(小区低碳达人排名等)建立碳账户。

社区碳账户-让居民低碳行为可视可及。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