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广网经济之声首席记者冯雅对话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
如何激发金融机构投资绿色项目意愿
冯雅:虽然我们很早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样类似的理念,但是绿色金融这个理念,从我们提出到现在也不过是短短三到五年的时间,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到底什么是绿色金融?您能不能用比较浅显易懂的方法,给我们介绍一下?
马骏:从定义上来讲,我想最简单的就是,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就叫绿色金融,如果稍微再细一点,应该是支持有环境效益的项目的金融服务。环境效益方面,我想至少指三个领域:
第一是污染防治,比如能够降低雾霾、减少水污染、能够改善土壤的这种经济活动,比如投资项目,就要用金融工具去支持,用贷款或者绿色债券等。
第二是应对气侯变化。所谓应对气侯变化,就是指我们要减少
碳排放和由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侯变暖,以及由气侯变暖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环境破坏,比如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的频率上升等,通过比如新能源的开发,
节能技术和装置的应用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性的比如煤和汽油的燃烧所导致的二氧化碳。
第三是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塑料,不能都扔掉或者是让其进入大海,要回收利用;还有建筑垃圾,有很多碎的
钢铁和
水泥,这些东西如果都要填埋会占用很多地方,现在就有新的一些技术可以让它们回收利用,变成新的建筑材料。所有这些经济活动,如果金融支持,就叫绿色金融。
冯雅: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有很强的外部性,除非政策上的规定,一般金融机构放贷,可能很难有意愿主动考虑这个贷款方的生产或者服务是不是具有很强的生态效率,有时候可能恰恰相反。因为信息不透明,大家很难去了解清楚企业的碳排放,或者是其能耗信息、污水处理的真实情况等。怎样才能保证央行释放的流动性,比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还有国家的财政资金,真正用在那些绿色信贷上面,用在那些有利于环保的实体经济上面?
马骏:有好多种办法可以解决上述提到的环境外部性的
问题。举例而言,比如搞清洁能源项目,它可以降低雾霾,也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它外部性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降雾霾以后,周边三百公里的居民都受惠了,因为雾霾减轻以后,居民的健康得以改善,也不用经常去医院去看病。但是这些三百公里之内的可能几百甚至上千万的人,没法跟他们要钱,因此他们不付费,使得这个项目的回报率就相对较低,可能这个回报率达不到资本
市场或者一般机构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假设一个保险公司愿意投一个项目,他需要的回报率是6%,而这个项目由于外部性没有被充分内部化,所以只有4%,那么私营部门就不愿意干这个事儿,怎么办?我们就要设计一套绿色金融体系,让他从不愿意变成愿意。
举例来说:央行搞了一个绿色再贷款,我们从央行拿出一部分钱给到商业银行,这个钱的利息更便宜一些,要求这个商业银行把这些资金贷给绿色的项目,比如贷给清洁能源项目,这样该清洁能源项目的融资成本就下降了,下降之后其回报率就提高了,可能会从原来的4%提高到了6%,这样就使得其他的资金愿意进来共同支持这个项目,这就是如何把外部性内部化。
另外就信息对称的问题,怎么识别企业是绿色的还是污染性的,必须要有一套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证监会推出了一套关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无条件披露环境信息,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能耗、水耗等这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披露以后,资本市场和银行就能够识别哪些项目、哪些企业是绿色的,可以更好地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产业。
冯雅:越是大的企业,可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更重视一些,因为毕竟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使用,包括社会责任的压力和约束,都会对它有一定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绿色金融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会有一定的距离?实际上我们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怎么能促进他们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一起良性发展?
马骏:的确,目前为止,我国绿色金融还主要局限在大的金融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几个亿、几十个亿这样的项目,中小企业参与还相对比较有限。下一步我们要做几件事情,让更多的中小企业的绿色化也得到绿色金融的支持。首先对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什么叫绿色,要研究怎么界定小微企业是不是绿色的,目前这方面还是有些难度,但也有些探索。我初步判断,通过大数据如果能够把这个企业界定为绿色的,那么未来给其流动资金,也可以考虑界定为绿色,当然这个企业是不是绿色的,到底什么标准,我们要商量。
另外农业方面比较难界定,我们原则上有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这样一个概念,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很困难,比如什么叫生态农业产品,可以从两种角度去界定,一是检验这个产品是否达到各种各样残留物的标准;二是从其生产过程来界定,看有没有超标使用了化肥农药等这些东西。至于是用一个标准还是两个标准,或是什么情况下用一个标准,什么情况下用另外一个标准,这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还需要不断地实验和开发,有了这些比较好的标准和界定的方法手段以后,就会有助于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其他投资者向绿色农业,包括向农户提供绿色的金融服务。
冯雅:有人说绿色金融可能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马骏:从大的面上来讲我觉得是对的,因为整个绿色产业的增长会快于GDP,一方面我们面临很严峻的环境挑战,就是空气、水、土壤污染的挑战都很严峻,肯定需要大量的投资;另外一方面,全球面临气侯变暖的巨大压力。因此,应对气侯变化和应对环境挑战所带来投资需求的增长肯定会高于整体的投资增长,从这点来讲,如果说它是一个风口可能是对的,即它的增长潜力要比其他行业来得更大。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政府会非常大力地支持这些绿色的产业和项目,原来有些项目可能收益率不太高,社会资本不愿意参与,经过激励以后,更多社会资本会愿意参与,使得投资机会变得更加多。
冯雅:但是市场经验往往表明,一旦某一种市场要素被定义为风口的话,马上可能就会出现的情况是乱象丛生,可能是盲目跟风,野蛮生长,甚至到最后难以收场,成为烫手的山芋,怎样才能防止绿色金融也会遭遇类似的这种困境呢?
马骏:这种风口所带来的风险基本集中在PE、VC领域当中,绿色金融的主体还是在银行和债券市场,他们所投资的项目一般来讲回报率相对还是比较稳定,很多技术还是比较成熟,因此我们不是太担心会出现上述问题。
但是从银行和债券市场来讲,主要应该控制两类风险,一是洗绿的风险。所谓洗绿,就是有这种可能性,一些投资者或者企业,他拿着比较便宜的绿色资金,去做了不是绿色的项目。因此我们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界定方面,首先要有比较严格的标准,否则会造成洗绿的空间。第二要有
第三方的认定,要有评估的机构。绿债市场上有十几家专门
认证绿债是不是“绿”这样的机构,他们会进行专业性的评估,如果不绿,会提前告诉这个企业,不能以绿债的名义去发债券。监管部门也会仔细去评审第三方的这些评估报告,在批准的过程当中会进行把关。此外还要这些企业披露实际的资金使用,要把减了多少碳、减了多少硫、减了多少污水等给算出来,而且要对外公布,有了这一套机制以后就基本上能控制住洗绿的风险。
第二个风险是针对杠杆率的问题。过去几年因为杠杆率高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关注,在绿色领域当中也要控制这个风险,绿色项目虽然有很多环境效益,但也不能搞得杠杆率太高,使得未来出现金融风险,因此也要充分地识别和分析这些项目的杠杆率是不是过高,银行还有债券市场的投资者都需要把关。
冯雅:绿色金融从一个理念到最后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完成了顶层设计,成为投融资领域目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考量因素,整个过程您是重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以至于国际上现在尊称您为“绿色金融先生”,那么在您最初的构想当中,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马骏:四五年以前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绿色金融,现在耳熟能详,至少在中国,所有搞金融的人都知道什么叫绿色金融;当然,知道怎么做绿色金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有至少几百万的金融从业人员都需要了解和熟悉绿色金融,国际上对绿色金融知识的需求、能力建设的需求来得更大,所以我想未来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在产品层面,绿色信贷目前只占整个国内信贷的10%左右,未来应该要翻倍;绿色债券现在只占到债券发行量的1%左右,未来还有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成长空间。还有很多别的产品要推,比如绿色ETF,中国的ETF当中,绿色的恐怕只有2%左右,欧洲已经到了20%;此外,机构投资者必须要绿色化,他们要知道怎么做绿色投资,怎么来选取绿色的标的,比如绿色的股票、绿色的债券等到底怎么样识别,怎么样计算环境的效益、影响,这些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