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该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实现绿色转型要补上哪些短板?近日发布的《
江苏省工业园区绿色转型综合报告:评估、案例与导则》(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些
问题做出了解答。
日前在
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绿色经济行动伙伴计划(PAGE)—中国地方(江苏)绿色经济促进项目二期成果发布会暨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国际研讨会上,作为二期项目重要成果发布的《报告》,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泰兴经济开发区和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开展了典型工业园区绿色转型评估,识别了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并对如何实现园区绿色转型提出了建议。
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而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的成效,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总体的资源效率和环境绩效。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
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世界第一,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以工业园区绿色转型为手段,推进中国可持续工业化,是中国探索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的重中之重,也会为全球可持续工业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当前,为应对工业发展的环境约束挑战,我国工业园区正在经历生态化转型,园区循环化改造、低碳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园区等建设全面铺开。经过不断努力,工业园区在污染
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环境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园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有待提升,园区自身机制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企业对绿色专项认识缺失,园区监管不严,环境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园区的经济学概念是集聚,但在国内一些地方,园区内企业是‘扎堆’,但没‘扎根’,各种企业混在一起,工业生态系统之间没有内部联系,产业链条没有理顺。”吴舜泽说。
《报告》指出,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自发性,主要由
市场推动,但政府对产业的鼓励和支持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前,我国有些园区依旧着眼于自身发展与管理,容易形成同质发展与无序竞争,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部分园区不同类型企业混杂布局,难以实现园区内物料、能量等资源共享,无法充分发挥园区循环经济优势,甚至可能引发更多环境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加强规范指导,明确部门分工、清晰层次责任、加强协调互动,形成全国工业园区统一的发展体系。
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工业园区绿色转型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报告》通过评估分析认为,苏州工业园区绿色转型程度较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能源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新兴产业占比、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仍旧存在问题。
作为以
化工为主的工业园区,泰兴经济开发区的整体绿色转型呈上升趋势,但短板也很突出,特别是在主要污染物排放、园区绿化程度、能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需要在保持已有转型态势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工作部署和工作力度,特别是要提高环境风险感知和防范意识。
位于苏北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转型稳中有升,在新兴产业发展、人均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在科技创新、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吴舜泽强调,在实现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好人的问题。一些工业园区是现代化的,硬件条件不错,但运营人员的水平不高,已经发生的很多事故都与运营人员的低级错误有关。因此,在实现园区绿色转型的过程中,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