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第六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联合国基金会(UN Foundation)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IPCC:气候变化知多少”专场主题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理学博士巢清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导姜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为到场的听众介绍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信息及气候变化最新评估结果,详尽的数据将“全球变暖”这一话题再次推入了视野。
“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确认”
巢清尘介绍,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主要给出了观测的事实,用更多独立的数据和证据共同证明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客观事实。半个世纪以来只有把人类充分考虑进去以后,才能很好地模拟观测到的事实。
所以在第五次评估报告里,认为“人类活动造成了一半以上的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的可信度,已经超过95%。而此前的第三次、第四次评估报告,对这个结论可信度的认识分别是66%、90%,认识在不断提高。
“2013年中国占全世界二氧化
碳排放量32%左右”
“中国二氧化碳的量确实增长的非常厉害,以前争论过2007年左右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排放国家。但是到2010年,我们已经等于美国加上欧盟。”姜克隽称,如果我们不特别努力地去做,很有可能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到世界1/3,而且“很不幸的消息是这是2012年的数,2013年中国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32%左右,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特别大的压力。”
姜克隽表示,如果中国不大规模
减排,基本上做不到全球2度升温的控制。
“适应气候变化风险的关键是尽早开展行动”
相较于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直接把气候变化风险的概念引入进来。报告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水能源、农业等11个领域和亚洲、欧洲等9个区域的影响,并归纳总结会出现八大关键风险,如风暴潮、沿海洪涝、海平面上升、发展中小岛屿国家和其他小岛屿国家面临的伤亡、人体的亚健康以及生计中断的风险。
“对于大多数经济部门而言,温度升高2度左右可以导致全球的经济损失占其收入的0.2%到2%,这是非常大的经济损失的比重。”姜彤说,减少气候变化风险的适应行动现在已经开始,但还大多集中在如何应对过去的气候事件。
“有效应对的机会还存在,越早应对就越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可恢复力的弹性的社会。”他说,“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关键是大家要尽早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才能为我们的未来减少风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