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湾煤电厂:从第一座到唯一一座
汽车电动化带来了
电力需求的变化,电力热力亦是大气污染防治和碳
减排协同治理的核心领域之一。
截至2017年12月,
深圳市已建成
公交充电站510座、充电桩5000个。新增的电力需求给能源供给端清洁化带来了新的任务。目前,中国约占半数的煤炭消费用于发电,因此控制煤电行业的
碳排放增长是控制碳排放的关键。深圳市的做法正是加大力度缩减煤电的比例。
缩减煤电,对深圳可以说是“刮骨疗毒”。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深圳的发电形式几乎全部为煤电,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建在海上的煤电厂。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支持
香港的电力供应和应对广东省的电力供应瓶颈,煤炭、油气资源严重匮乏的广东,在1982年12月获得国务院批准建设了大亚湾核电站。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产,而核电的碳排放几乎为零。
但改革开放中的深圳特区发展迅猛,工厂用电告时而告急。为保证深圳持续快速发展,继大亚湾核电站之后,深圳市市政府决定再修建一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妈湾电厂。建成后,它也成为了全国最早在填海区域建造的配置2*300兆瓦机组的大型现代化火力发电厂。
据了解,当时在项目上有一个电焊“娘子军”班组,平均年龄十八、九岁,干起活来,丝毫不输男同志。那时,由于妈湾电厂是填海工程,考虑到海水的腐蚀性,桩基要用的钢桩都是从德国进口而来,用的都是特殊焊条,这对当时的焊接技术提出了全新的考验。
1992年10月30日,蛇口码头上一个超过5000吨的,24米*34米*11米的水泵房傲然挺立在半潜式驳船甲板上,成功完成沉降。妈湾电厂的第一台容量30万千瓦的机组于1993年正式投产发电。此后,妈湾电厂逐渐扩至如今的6台30万千瓦机组,年发电量达到120亿千瓦时。
但煤电的稳定运行并没有阻止深圳探索替代能源的脚步。1995年深南电第一台燃气轮机投产,天然气进入了深圳的视野。从上世纪90年代到如今,深圳“煤电”改“气电”的过程仍在进行中。 “十一五”期间,深圳开始发展天然气发电,先后规划建设了能东和前湾电厂9F级燃气机组。同时深圳市鼓励燃油电厂通过“油改气”降成本并改善环境,推进 “油改气”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研究显示,由于气电
碳强度远低于煤电碳强度,如果降低煤电机组发电份额,提高气电机组发电份额,这种结构调整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电力行业平均碳强度。这样,深圳电力行业就可以在电力产出不变条件下减少整体碳排放量,或者在碳排放总量约束不变条件下提高电力行业产出。
当然,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也发生过小“插曲”。2013年,原则上已提出不再新建燃煤电厂的深圳,“差点”将滨海煤电项目落地深圳东部大鹏湾。据了解,早在2006年,滨海电厂便进入当年深圳能源规划建设项目。该项目拟建设两台100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年发电量约110亿千瓦时,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脱硝和余热再利用装置,相应替代广东省106.66亿度火电发电量。
建还是不建?深圳市政府进行了多轮讨论。先是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和深圳市人居环境委曾分别表态,不宜在深圳任何地方建煤电厂;2013年8月,深圳市发改委表示,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深圳市原则上不再新建燃煤电厂。滨海煤电项目随即被叫停。
目前深圳只保留了妈湾电厂,现在它也是深圳境内唯一一座煤电厂,但其实际发电量每年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深圳“气电”的比例在稳定上升,新能源发电的比例有所提高。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余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深圳近1500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中,清洁能源占比近90%,其中,气电达到500万千瓦。按照深圳市规划,未来本地生产的电力将以天然气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
深圳妈湾电厂
光以上的改变还不够,深圳还需要外来电的支援。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经初步测算,深圳城市碳排放中超过30%来自于电力调入。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中心主任、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王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未来深圳的外送电比例或将进一步提高。电力行业的碳转移
问题,也许是深圳市未来考虑深度减排时会面临的问题。
王东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对于深圳这种十分依赖外送电的城市而言,最重要的出路应该是大量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能在深圳本地就地解决,最好能实现分散式的解决。即使外送电,也希望能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通过提高南方电网的绿色系数,为深圳的
碳减排做出贡献。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就可以慢慢地使电力消耗和碳排放脱钩,在满足大量用电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区域的协同治理,减少“碳泄漏”造成的影响。
碳泄漏指的是,发达地区采取二氧化碳减排措施,使得一些产品生产(尤其是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可能转移到其他未采取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的地区。
碳泄漏被认为是跨区域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包括碳税、碳排放交易等绿色金融工具成为了重要的调节措施。以
碳交易为例,通过总量控制的手段,碳交易
市场的建立和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树立“碳排放有成本”的意识,从而有效激励企业在源头生产上主动减排。因此无论企业迁至何处,无论处于高排放还是低排放的行业,即便各地区在行政上的环保要求不同,对企业来说碳排放的经济成本始终存在,也就能从源头上缓解甚至消除企业迁移造成的“碳泄漏”问题。
2013年6月,深圳启动了全国第首个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到如今无论企业数量、覆盖的行业还是企业履约率,深圳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在持续扩大。2015年第二次履约时,达到99.69%;管控单位的碳排放绝对量较2010年下降531万吨,碳强度下降幅度超过“十二五”期间深圳21%的碳减排幅度目标。同时,管控单位2015年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了1484亿元,增幅达54.7%。截至2017年1月,深圳
碳市场配额累计总成交量约1807万吨,总成交额约5.96亿元,在全国7个试点交易所中累计成交额居第二位。
到2017年6月,深圳市已将636家重点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包括比亚迪、中兴通讯等,是目前国内碳排放配额流转率最高的碳交易市场。“碳泄漏”问题意味着深圳的“双达”实现不仅要依靠深圳,也需要区域市场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