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此前数十年,经济与贸易曾是带动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发动机,但当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乌云袭来,多边进程遭遇挑战,曾经的发动机显得后劲不足,使得刚刚在日本大阪相聚的G20国家和相关机构都在寻找新的“压舱石”,以求在动荡中寻求人类社会的稳步发展。
然而人类所面临的大变局不仅来自政治治理体系,也来自于所处自然环境的改变。气候变化
问题,已成为公认的本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当前全球平均温度相比工业化前水平已经上升了1℃,很可能在2030—2052年之间达到温升1.5℃。如果全球温升超过1.5℃,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健康、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等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带来严峻影响。然而,目前各国做出的
减排承诺尚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遑论1.5℃。应对气候危机,留给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
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于6月25日在大阪出席“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国际
论坛”
然而,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危机四伏。在最后一刻“艰难”通过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宣言》第三十五条虽然重申了《巴黎协定》的“不可逆性”,也提出作为签约方,各国将切实执行协定的有关内容,但其承诺立即为紧随其后的三十六条所对冲——其中明确写到,美国“重申了其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因为(该协定)会给美国的工人和纳税人带来不利影响。”这是一种妥协的结果,由这种“貌合神离”的内容可见,G20中的其他国家和美国在这一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气候变化问题并没有被置于意识形态之上成为各国要克服一切困难必须解决的问题。
但“危”与“机”总是相伴而生,虽然当下我们面临的“危”越发严峻,但“机”亦正剥茧而出。一方面,作为世界最大排放国,中国试图在不同场合敦促各国应恪守《巴黎协定》的内容。6月27日,针对媒体报道称G20峰会公报草案中关于气候变化的内容未包括有关落实《巴黎协定》的措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表示期待G20峰会就应对气候变化发出积极政治信号。6月28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加拿大和欧盟联合发表声明呼吁各国切实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6月29日,中国、法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了气候变化问题三方会议,就气候变化问题展开了深入、坦诚的交流,并取得了诸多共识。这也是三方继去年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后第二次举办气候变化三方会议。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管理的创新也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美国环保协会主席柯瑞华前不久在中国日报上撰文《论气候变化的“危“与”机”》指出,低廉的可再生能源价格、甲烷减排的经济性、碳
市场的建设等等使得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因此,像G20这样的机制从未如此重要。
随着G20的落幕,各国领导人将回到他们的首都,但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还将不断增加。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我们比任何时刻都更加需要多边合作,需要全球行动来确保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着多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够成为解决这一危机的机遇,实现全人类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