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普及垃圾分类的实践与启示

2019-7-11 11:16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常烃

日本普及垃圾分类的实践与启示


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已形成源头分类、焚烧为主、终端填埋的处理方式,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循环利用占比达20%。垃圾分类已融入日本百姓平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垃圾分类的实施背景和阶段

20世纪5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垃圾量剧增,垃圾乱丢现象随处可见,环境问题凸显。1964年,日本以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开展“首都美化运动”,唤醒了国民的环境意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暴发了“东京垃圾战争”,起因是垃圾处理程序定为东京各区焚烧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统一运到南部填海。在垃圾填埋场选址问题上各区产生了分歧,杉并区居民激烈抗议,东京都政府不得不将填埋场建造在江东区。随着每天有大量垃圾车驶入江东区,导致交通堵塞、蝇虫肆虐、污水乱流、恶臭扑鼻,居民怨声载道,于是江东区居民开始采取阻止垃圾运送车进入等行动抗议这种处理方式。东京都也曾将垃圾运到北海道、四国、九州等地,均先后受到抵制。这一反对运动持续了8年,转变为都与区、区与区之间的博弈。

在这次事件之后,为有效实施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日本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垃圾分类已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

总的来看,日本垃圾分类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第一阶段,以填埋方式为主,垃圾量剧增,产生量跟不上处理能力,引发了各区之间的“垃圾大战”。

20世纪80年代为第二阶段,日本开始尝试进行简单的垃圾分类,用焚烧替代填埋,国民逐渐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20世纪90年代为第三阶段,垃圾从源头资源化、减量化,垃圾分类方法进一步完善,回收利用率提高,垃圾焚烧占主导地位。

进入21世纪为第四阶段,大力开展资源再利用。日本启动循环型社会建设,颁布针对垃圾问题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提倡通过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减少垃圾的产生。循环型社会的理念涉及从物质生产、消费、回收到处理的全过程,以资源化、减量化为目标,整个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123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