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普及垃圾分类的实践与启示

2019-7-11 11:16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常烃

垃圾分类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一是宣传教育,唤起国民自我反省。20世纪70年代,日本作家高桥敷在其《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对本国居民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反省。在东京奥运会时期,日本政府借机整治环境卫生,有盖垃圾箱被推广使用,提倡垃圾入篓、统一收集。经历了“垃圾战争”后,东京居民意识到环境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相互监督。从幼儿园开始对孩子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学校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相关课程,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就对垃圾分类方法耳濡目染。社区设有环保教育中心,宣传环保理念,传授环保措施。

二是分类指导,制定详细的垃圾分类细则。将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从垃圾分类方法到丢弃垃圾时间都进行详细规定。印发垃圾分类手册,针对外国人有不同语言文字的指南。规定严格丢垃圾时间,单独出版“家庭垃圾收集日历”。有些地区会制定专用垃圾袋,某类垃圾使用特定样式的垃圾袋丢弃。每隔一段时间会修订分类手册,以适应实际变化。

三是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垃圾丢弃行为。分层次制定法律,保障垃圾回收体系的建立。如顶层设计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观层面的《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位于基层的有关废弃物处理、食品回收、家电回收等一系列法律细则。在日本不分类扔垃圾是违法行为,丢错的垃圾会返还家中,若被投诉会被罚款,严重的还会承担刑事责任,外国人可能会被遣返。

四是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了一套生活垃圾处理流程。2000年都区制度改革后,垃圾处理流程最终得到调整优化,变得更加有效。东京都23个区各自进行垃圾处理工作,各区负责自己辖区内的垃圾收运,垃圾在各区焚烧后运送至东京都政府运营的填埋场填埋。各区可以付费形式将无法处理的垃圾交予别区处理,导致各区政府鼓励本区居民进行垃圾资源化、减量化。

总的来看,日本普及垃圾分类的过程体现了物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的多重意义。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垃圾分类是一个熵减过程,系统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体现了“邻避效应”,通过公众参与避免了“公地悲剧”;从环境学角度来看,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的结果是保护了生态环境。日本对垃圾分类问题的持续努力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东京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比例高达75%,填埋仅占3%,循环再利用占20%,每日人均生活垃圾排放0.8公斤。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