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候治理与个人行动
现在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把减少
碳排放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国际层面,有联合国机制来协调监督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于1992年,目前有197个缔约国。缔约国每年聚一次,就责任分工和应对形式进行协调和谈判,每年一次的大会叫做缔约方大会,英文简称COP。
2015年的COP在巴黎召开,会上各国通过了指导2020年以后各国行动的巴黎协定,并且明确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到本世纪末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并努力争取温升小于1.5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都提交了自己的小计划——国家自主贡献。中国的自主贡献包括以下目标:到2030年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并且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且争取尽早达峰。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巴黎协定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即各国自愿提交自己的自主贡献,而不是强行分配任务的形式。因此,现在各国提交的目标叠加在一起的力度远不能满足实现2度温升目标的整体效果。巴黎协定同时要求各缔约方每五年对自己的目标和已经采取的行动做一次评估,并且做更多的加强,如此才能保证各国的行动能够实现长期目标。
中国的
减排努力和低碳发展的成就显著。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脱离了对煤炭的依赖,开始与煤炭消费发展脱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也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这种脱钩的趋势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好消息。
在低碳产业领域,中国也有很多世界第一。比如中国现在的光伏和风电的装机量世界第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
市场。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绿色债券,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市场。随着低碳产业的发展和
政策的有效推动,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有可能会提前实现自己的国际承诺,即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的峰值。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国尚有很大空间去提升自己的气候行动,发挥更强的全球气候领导力。
除了企业和政府工作,个人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潜力。比如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摄氏度以上,出门多乘用公共
交通,同时选购更多的
节能家电等。
除此之外,吃什么、怎么吃,对产生的碳排放也有很大影响。通过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显示,生产同样卡路里的蔬菜和坚果,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比生产牛羊肉要少很多。同时出于环保和健康的双重考虑,少吃肉多吃蔬果这种“素食”饮食趋势,在欧美国家也格外流行。英国的超市巨头乐购发现,去年素食餐的销量增长了25%。
此外,跟吃相关的还有一大隐形排放源,就是食物浪费。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生产出的食物中有1/3被浪费掉了。仅仅在美国,浪费掉的食物产生的碳排放就相当于全部碳排放的2.6%,其价值也相当于3700万辆小汽车的总价值。
因此,个人一些小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实与国家大政策息息相关,也与我们整个地球的健康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