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2019-7-22 16:43 来源: 商道纵横

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大致可分为绿色融资产品、绿色投资及交易类产品、环境风险管理产品以及环境信息类产品等。

(一)绿色融资产品

目前,我国主要的绿色融资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

1.绿色信贷:稳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

市场方面:截至2018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比同期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增速高6.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

政策方面:央行已明确将优先接受符合标准的绿色金融资产作为再贷款、SLF、MLF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在宏观审慎评估工作中将绿色信贷作为指标纳入考核,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借助绿色贷款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拓宽了路径。

在银行业实践方面: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信贷支持实体经济。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8年12月末,工商银行投向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项目与服务的绿色信贷余额12377.58亿元,较年初增长1385.59亿元,增幅12.6%,高于同期公司贷款余额增速约6.6个百分点。

2.绿色债券:迅猛发展,创造全球领先

绿色债券是21世纪初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兴起的一种新兴主题固定收益资产类别,是指将募集资金用于可带来正环境收益项目的债券。绿色债券具有主题鲜明、发行成本低、期限较长等优势,能够较好地匹配绿色项目融资周期,解决期限错配问题,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绿色融资方式。

2018年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44只,同比增长17%,发行金额26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超过8%。由于我国的绿债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认定方面,因此,根据国际标准统计的数据略低于根据我国标准统计的数据,但发行规模逐年上行的趋势是一样的。以CBI发布的数据为例,其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发行贴标绿债2103亿元人民币(约为312亿美元),较去年的1543亿元人民币上涨了36.29%。

(二)绿色投资及交易类产品

绿色投资产品主要包括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指数等,绿色交易类产品主要指碳金融产品。下文将主要对绿色指数和碳交易两种产品进行分析。

1.绿色指数:方兴未艾,引领责任投资

绿色指数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绿色产品,它主要通过对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资金,来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企业和项目。养老金、保险资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是绿色指数的主要购买者,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购买指数型产品参与绿色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我国目前的绿色指数产品可以分为绿色股票指数产品和绿色债券指数产品,前者的数量较后者略多一些。目前我国的绿色股票指数产品已经形成四个大类:(1)可持续发展类,包括ESG、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指数;(2)环保产业类,涵盖环保、环境治理、新能源等;(3)环境生态类,如上证180碳效率指数,基于碳足迹的数据;(4)绿色收入+环境风险类,如中证绿色投资股票指数等。绿色债券指数主要有中央结算公司推出的中债绿色系列指数(共4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3只绿色债券指数,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深圳证券交易所、卢森堡证券交易所共同推出的“中财-国证绿色债券系列指数”。

2.碳交易:从试点走向规范和统一

碳交易是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1992年5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在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中提出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各个排放主体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中进行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中国自2013年启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以来,至今已完成5个履约年度。截至2018年底,七省市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2.63亿吨,累计成交额近54亿元,成交均价为20.53元/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开市以来,为了推进企业碳资产管理、活跃碳市场交易,各个碳交易试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品创新,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产品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1)碳交易工具产品,主要包括碳掉期、碳期权、碳远期、碳债券、碳基金等。(2)碳融资工具产品,主要包括碳回购、碳抵押和质押、碳托管、借碳、碳信托等。(3)支持工具产品,主要包括碳指数和碳保险等。

(三)环境风险管理产品

环境风险可以分成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大类。物理风险包括各种与环境和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和事件,如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破坏环境的事件,以及旱灾、森林火灾、水灾、飓风、海平面上升等。转型风险一般是由于政府政策和技术等人为因素导致的与环境相关的变化。比如,在政策支持下,清洁能源将迅速发展,这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就意味着风险。环境风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向金融机构传导,并增加其运营风险。金融机构为了有效防范和管理这些风险,已经开始使用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VAR模型、精算模型、评级和指数方法等工具管理环境风险。

1.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在特定甚至是极端情景下,考察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其他财务指标(如利润、资本金等)表现的方法。由于情景设定的灵活性,压力测试可以不受现实情况的约束,考察极端风险情形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而压力测试模型的多样性也为研究同一风险的不同传导渠道提供了便利。

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是借鉴压力测试的思想,对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进行量化评价的一类方式。以对银行持有资产所开展的环境压力测试为例,这类测试大致包含以下五个步骤:选择要测试的资产组合、选择施加的压力因素及压力指标、选择承压对象并确定承压指标、构建情景、构建传导模型、执行压力测试和结果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多家机构就环境因素对保险、银行、资管和企业开展了压力测试,典型案例包括:2015年英格兰央行发布的对保险业的压力测试;2016年工商银行发布的对商业银行环境政策风险的压力测试;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发布的对资产管理业碳价风险的压力测试等。

2.绿色评级及指数类产品

绿色评级是基于企业环境表现等方面的风险和管理能力,给予企业、借款人和发债人等被投资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随着绿色投资理念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研发对投资标的环境、ESG或绿色评级。这些评级可以被投资者用来分析环境表现与资产财务表现之间的关系(如债券的ESG表现与违约率的关系、贷款的绿色化程度与违约率的关系、股票的ESG表现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从而起到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作用。

过去十年来,明晟(MSCI)、彭博(Bloomberg)、意大利ECPI、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等机构开发了许多绿色或ESG评估、评级方法,并基于这些方法开发了许多绿色指数产品。仅MSCI公司一家已编制了超过700只不同类型的ESG指数以满足不同责任投资人的需要。欧洲斯托克指数(Stoxx)也与ESG研究服务机构Sustainalytics合作,开发了基于ESG评级的指数系列。除了针对特定类型企业的ESG评级之外,MSCI、Sustainalytics等机构还开发了针对特定国家和特定行业的评级产品。

目前我国有部分金融机构、研究团队、第三方机构等已经进行了使用绿色评级及绿色指数方法管理环境风险的探索,例如Trucost与工商银行共同开发了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环境成本评估工具,中诚信发布了“绿色债券评估方法”可以用于评价绿色债券在募集资金投向、使用及配置于绿色项目过程中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和英国Trucost公司发布了直接聚焦于公司碳排放的上证180碳效率指数等。

(四)环境信息类产品

信息是金融市场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在全球,公开、透明、规范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尚未建立,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所需要的环境信息还十分匮乏,环境信息收集、披露及分析的工具也较少。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产品目前主要可分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公共环境数据两大类。

企业主动披露的环境数据多见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然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有效环境数据较少,且多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数据。运用关键定量指标(MQI指标)体系对中证100指数成分股中的86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估发现,作为上市公司中治理较为健全的一个群体,这些企业在经济、环境、社会、劳工、产品5个维度中,经济类指标的披露最佳,平均披露率达87%,而环境类指标仅为42%。

与企业主动披露的环境数据相比,公共环境数据通常是国际组织、国家政府、科研院所、民间组织等发布的环境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针对企业的,也可以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分析数据,形式较为丰富。例如我国环境主管部门上线的“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信息发布平台,已经进行了对企业排放数据等信息进行公开的尝试。同时,我国也已经出现了第三方数据产品提供商,例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简称IPE)开发了污染地图网站、蔚蓝地图APP两个应用平台等。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