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今,地球正经历着自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世界气象组织
自最热月之后,欧洲正在经历年以来最热的月。比利时、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捷克和瑞士都打破了各自的历史记录。——CNN
打破高温记录似乎已经成为每年夏季的常规操作,全球进入“没有最热只有更热”模式。坏消息是,极端高温热浪发生的趋势会不断增加,本世纪末发生的频率可能比目前还要高出五倍[1]。
与其他极端气候事件类似,高温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农业和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据新华社报道,去年因
辽宁多地高温,出现了海参大量死亡的情况,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打击[2]。法国气象局警告称,热浪将加剧干旱,自最近一次热浪结束以来,法国许多地区都没有下雨。法国北部的野火已经烧毁了数千公顷的土地。在诺曼底,7月25日发生的28场不同地区的火灾总共烧毁了1500公顷土地[3]。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灾害性天气频发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损失。气候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应对已刻不容缓。7月24日,穆迪宣布收购Four Twenty Seven, Inc(427)的多数股权。前者是国际知名的信用评级公司,而后者是业内领先的气候风险分析机构,主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物理风险的数据、信息以及分析服务。此次收购一方面巩固了穆迪在气候风险评级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气候风险已经成为传统信用评级体系中的重要考量。
近年来,国内外的金融机构已经在环境气候风险量化分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如工商银行对火电、
水泥、
钢铁和电解铝等行业进行了环境压力测试。在中英财经对话背景下,中方有6家金融机构于2017年开展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CFD)试点,其规模在今年又得到了扩充,中航信托和平安集团的加入让中方试点机构的数量增加到了8家。在未来三年中,试点机构将对绿色信贷的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并将就环境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进
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在各方努力下,金融机构的气候和环境风险分析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仍面临着工具方法不成熟,缺少统一标准,数据可得性差以及缺少国内外经验交流等挑战。
金融机构防范和应对环境和气候风险的核心是数据和量化分析方法,但企业的相关信息披露现状难以回应量化分析的需求。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不完善,主要披露的载体是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等,对于上市公司,还可以从其公司年报或财务报告中了解相关的环境信息。但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仍属自愿行为,披露程度和范围不统一,信息碎片化特征明显。且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少定量说明,导致信息披露的质量不高,金融机构等投资者难以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有效判断,进而影响其资产的环境气候风险评估。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环境气候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分别是:政府发布的环境及气候
政策相关信息;企业(客户)的环境信息;股东、供应链相关的信息。只有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到这些信息,金融机构才能对客户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或机会进行评测,从而了解其影响。由于这些信息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领域,导致一些既有的且非营利性的数据由于搜寻成本过高或者理解和处理要求较高,不便于金融机构使用。
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已经意识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很大程度上推动环境风险分析的进程。在既有的环境数据平台中,有针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有长期宏观的气候政策分析模型,也有侧重不同省市、行业的环境气候政策分析,虽不能完全回应金融机构风险分析的需要,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已经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以下试举几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