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展望
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44台,装机容量达到4464.516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于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3台,总装机容量1403万千瓦,在建规模及三代核电在建规模均保持全球第一。以“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开工和CAP1400技术的成功研发为标志,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后又一个拥有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尤其2018年以来,我国陆续投产多台三代核电机组。此外,在高温气冷堆、快堆与小堆技术领域,也开展了自主研发。
而且,我国形成了支撑每年新开工8至10台核电机组建设的装备制造产能,在工程建设和核电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核燃料供应上保障了核电发展的需要。核电“走出去”方面,自主三代“华龙一号”已在巴基斯坦开工建设,与阿根廷、英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南非等国家的进一步深入合作也正在进行中。
我国二代核电批量建成安全运行。以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商运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以大型压水堆为主要技术路线的核电站建设历程,最高时实现了年开工12台,年在建规模32台的国内安全建造记录。我国累计开工建设二代及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机组43台,目前该类型机组建设已近尾声。我国核电运营业绩保持全球领先:保持了全球压水堆机组最长安全运行纪录,至今未发生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核电厂未对周围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运行核电机组WANO(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性能指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AP系列型号完成引进消化吸收工作,成功自主研发CAP1400。2006年,我国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目前其技术转让和分许可授权转让工作基本完成。2018年以来三门、海阳4台AP1000依托项目核电机组已全部投入商运。在消化吸收AP1000基础上,我国全面掌握了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开展了大量设计和试验研究、设备研制、安全评审,并按照福岛事故后的新要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型号“国和一号”(CAP1400)。
自主“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顺利。“华龙一号”是我国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目前,福清核电站5、6号机组和防城港3、4号机组在建,各里程碑节点进展顺利,福清5、6号机组和防城港3号机组均已进入设备安装环节。2014年起,中核集团与中广核联合组建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形成了统一的华龙一号堆型设计方案,实现了平台统一。2019年1月30日,采用“华龙”技术的广东惠州太平岭核电、
福建漳州核电项目获得国务院核准,有望年内开工。
台山核电1号机成为全球首个投运的EPR核电机组。EPR是由法国法玛通公司和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我国于2007年引入该技术建设台山核电站。台山核电站一期由法国
电力公司与阿海珐、中广核共同合作建设,目前1号机组已投产,2号机组有望于年内投产。
三代核电有较大发展空间。与二代核电机组相比,三代核电机组采用了诸多技术创新与改进,机组的设计寿命由40年延长到60年,电厂可利用率由85%提高到90%以上。我国要实现2020年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目标,需进一步加快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力度,真正建设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化的现代能源体系。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和季节性特点,以及电价和输变电价格等因素,核电电能质量高,供应稳定,具有带电网基荷的优势。国内相关能源咨询机构研究预测,2035年我国核电规模有可能达到1.5—1.8亿千瓦。未来伴随着三代核电技术标准化的完善和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三代核电“走出去”也将拥有较好的
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