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的发布,不光是引起了朋友圈的雪崩效应,同时还对周边产业带来了质的提升,例如柴静在视频中提及的公众可以参与监督污染企业的APP“蔚蓝地图”当天下载量突破300万,这对于一个环保领域的APP是一个里程碑的数字,据说当时“蔚蓝地图”的服务器是直接崩掉的。
五、巴黎协定(2015)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成为近些年气候变化谈判领域少有的成果,为2020后全球气候治理达成了全球协议,将增温控制在工业化以来的2度以内,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成果。
由于各国对本次大会的期望很高,并且在大会之前基本都达成了相关认同,所以在大会上谈判也进行的比较顺利。全球近200多个国家首脑的出席为本次联合国气候大会增色不少,在全球治理框架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全球达成的最有影响力的气候协议之一。
六、互联网公司在行动(菜鸟绿动计划、京东青流计划、美团青山计划)
2016年6月13日,阿里巴巴菜鸟发布了“绿动计划”,从绿色包装绿色物流领域切入实现
碳减排,主要措施包括新能源车的使用、电子面单的使用以及周转箱的应用等,预计到2020年,菜鸟通过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的创新改造,将实现362万吨碳减排量。
2017年6月5日,京东启动了其“青流计划”,预计到2020年,京东将减少供应链中一次性包装纸箱使用量100亿个,相当于2015年全年全国快递纸箱的使用数量;从品牌商到电商企业的供货端,京东物流将实现80%商品包装耗材的可回收、单位商品包装重量减轻25%;在用户端,京东物流50%以上的塑料包装将使用生物降解材料、100%物流包装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材料、100%物流包装印刷采用环保印刷工艺。2030年,京东物流将搭建全球屋顶光伏发电产能最大的生态体系,联合合作伙伴建设光伏发电面积达2亿平方米。京东物流还将继续研发更多新材料避免快递包装产生污染。京东倡议合作伙伴低耗制造、降低浪费、使用清洁能源,到2030年累计实现减少碳排放10亿吨。
青山计划由美团外卖于2017年8月31日发起,致力于推动外卖行业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从环保理念倡导、环保路径研究、科学闭环探索、环保公益推动四个方面推动外卖行业环保化进程。2018年8月30日,美团外卖青山计划一周年暨青山合作伙伴计划发布会于北京召开。美团外卖为此推出青山合作伙伴计划,携手各界合作伙伴,从废弃源头减量、垃圾回收处理和环保公益推动三个层面探索外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到2020年,希望携手100家以上外卖包装合作伙伴,寻求新的包装解决方案,尽可能地减少塑料外卖餐盒的废弃;联合100家以上循环经济合作伙伴,开展100家以上垃圾回收与循环利用试点,探寻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汇聚超过10万家青山公益商家,通过青山基金和美团公益平台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环保公益 。
阿里、京东、美团、饿了么、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都在通过自身的行动和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将低碳融入其主营业务,与公众一起让环境变得更美好。
七、蚂蚁森林(2016)
2016年8月,蚂蚁金服宣布上线蚂蚁森林,这个目前来看最成功的低碳应用,不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也很难找到与之可以匹敌的竞争对手。
蚂蚁森林能取得如今的成绩,有其运气机遇成分,包括赶上了2016年支付宝大力宣传的扫五福以及春晚等大型活动,蚂蚁森林的用户数也从2016年底的2000万左右提升到2亿(蚂蚁森林的负责人说之前内部对他们的期望也是做到几千万用户量就差不多了,但是后来却迎来了谁也没有想到的大爆发),一个低碳公益为主题的产品能做到上亿用户是史无前例的,但笔者相信低碳的逐渐深入,大流量互联网平台对低碳的认知加深,越来越多的亿级日活低碳互联网产品将应运而生。
一个互联网应用的生命一般是很短暂,有的可能就几个月时间,但是蚂蚁森林能做到现在的3年时间,种了一亿棵树,5亿注册用户以及1亿左右的日活,这取决于这个产品本身设计的精妙之处:蚂蚁森林很巧妙的将低碳公益和游戏以及最重要的蚂蚁金服的主营业务-手机支付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用户就是因为希望获得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网上支付相比线下用现金支付更加低碳,在蚂蚁森林里可以获得绿色能量),在选择支付方式的时候选择了支付宝,而非微信,这非常符合支付宝的诉求,所以蚂蚁金服也愿意持续为这个公益产品进行投入,这也是一个低碳公益产品能有持久生命力的背后重要原因之一。
将来我们在设计低碳主题的互联网应用,也需要考虑到能否与主营业务结合,单纯只做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非常困难。如果这个互联网应用能带来主营业务的提升,公司的上上下下都会同意为这个产品持续投入下去。
除了蚂蚁森林,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类似的“碳账户”应用,包括北京的少开一天车、上海的绿色账户、广东的
碳普惠、深圳的碳账户、武汉的碳宝包、碳阻迹的全民碳交易以及合作开发的节能大富翁等。
八、全国碳交易启动(2017年12月19日)
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将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尽管最终启动的时间一拖再拖,但2017年12月19日启动这一天还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中国全国范围的碳交易体系宣布成立,也成为全世界体量最大的碳交易体系。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碳交易主管领导更换、碳交易主管部门转隶等,这几年碳交易制度的推进力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进度也没有那么快,包括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启动交易。很多碳圈人为低碳奉献了十几年的青春,这两年看到碳交易迟迟未能推进,也逐渐离场,实为惋惜。
笔者认为碳交易作为一种激励性的低碳政策工具,是值得提倡的。近些年通过碳交易的基础工作的推进,包括上报历史数据、参与核查等, 确实也影响了近万家企业,让他们知道应对气候变化跟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有些人对于碳交易也许是期望过高,倾注过多,甚至带上赌性,就不值得提倡了。对于碳圈同仁,笔者认为是碳交易路漫漫,也不能期望过高,顺其自然,必要的时候也需要选择掉头。
九、极端气候日益凸显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里说,近百年来,第四热的一年是2018年,第三热是2015年,第二热是2017年,而最热的是2016年,哦不,最热的应该是今年或者明年。
地球的超载日也已经来到了7月份,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气候灾害。也许之前大家对台风的影响感觉不明显,但是去年“山竹”,今年“利奇马”的肆虐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截至8月13日下午,“利奇马”造成
浙江、上海、
江苏、
山东、
安徽、
福建、
河北、
辽宁、
吉林9省(市)1288.4万人受灾,20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已安全返回141.7万人);1.3万间房屋倒塌,11.9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996千公顷。各地4.2万余名消防指战员共参加抢险救援6382起,营救遇险和疏散转移被困群众12447人。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气候变化离我们很远,但是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的发生, 让我们却开始感觉到它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最近高频发生的地震,笔者认为也与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导致地球板块运动的变化,当板块边界之间存在的应力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引发地震。IPCC第5次评估报告初稿的时候最开始还认为气候变化与地震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与笔者之前的认知有所不同,通过收集国内外主要研究资料,笔者对IPCC这个说法提出质疑,并且认为气候变化与地震有长期直接的关联,最终这个说法也写进了IPCC报告中。
气候变化引起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措施都显得至关重要。相比而言,我们如今的适应办法似乎还不能充分有效的应对气候灾害,仍然有很多人在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家破人亡”,而我们针对气候的减缓动作需要加速,需要更加有效了。
巴黎气候协定约定了全球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这样一个大的目标之下,各国政府和头部企业们都开始纷纷响应,包括英国宣布了2050年实现整个国家的碳中和,并且实现了立法;北欧国家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日前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签署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五国在声明中表示,将合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争取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许多企业也纷纷响应碳中和目标,包括大众(2050年实现碳中和)、奔驰(更为激进,20年停售燃油车,2039年实现碳中和)、保时捷(祖文豪森工厂在制造纯电动跑车Taycan的过程中实现碳中和)、奥迪(奥迪成为德国第一家在国内
运输过程达到碳中和的企业)等车企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并且已经开始行动。
在中国,则有不少活动和会议做成了碳中和,包括杭州G20峰会,每年的绿公司年会、北京APEC会议、杭州马拉松、惠普供应商大会、招商局绿色人居大会、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等,而生态环境部近期也发布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推动活动层面的碳中和。
如何做碳中和,简要来说可以分三步:
1,核算碳排放量,发现减碳空间2,实施减碳措施,广泛采用可再生能源等3,将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通过种树或者购买碳减排量等方式实现抵消,达到碳中和的目标。1
从上面的十大低碳事件来看,基本都实现了突破碳圈的效果,建立了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联系。笔者写本文的初衷也是希望找到一些办法,可以让低碳这个小众话题,被更广大的公众和消费者接受,实现破圈乃至全民传播。
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互联网和自媒体承担着重要的推动低碳传播工作的重任。屏读时代,如何迎合新的阅读习惯和借助新媒体传播技巧,成为本文主要讨论的方向和内容。
互联网赋予了这个社会变革的力量,笔者近期也花时间研究了曾经一炮打响的互联网产品,他们的传播手段和技巧很值得碳圈从业者学习和借鉴。
从传播触达的范围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圈层传播:这是最易实现的传播效果。在碳圈,一旦主管部门(之前是国家发改委,现在是生态环境部)发布相关的碳排放政策或条例等,一般都会出现刷屏,这就是典型的圈层传播,但可以触达的人群最多就在几千,因为碳圈的核心人群也就是几千人。
2,跨圈层传播:碳圈的机构都希望传播的内容可以跨圈层传播,这对于传播的内容(需要与圈外人产生共鸣)以及传播的手段(例如借助互动话题、游戏、趣味H5等方式产生裂变效果)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碳阻迹团队之前开发过的微信小程序-全民碳交易(3.8万用户)和节能大富翁(10万用户,基本达到一个互联网产品用户数的门槛)在跨圈层传播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下来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种子用户: 寻找圈层最初的参与者,即碳圈同仁。
寻找连接者:找到跨圈层的合格连接者,就相当于找到了跨圈层传播的关键所在。笔者的感触是找种子用户最相关的群体进行突破,例如碳圈的内容比较容易被节能圈接受和产生共鸣(节能圈的群体人数远远大于碳圈,节能也更接近于大众话题),碳圈的内容也比较容易传播到NGO圈或者公益圈,所以选择合适的突破群体就显得非常重要。
信息在试图击穿一个圈层的同时,会把传播素材进行跨圈层的传播,信息的裂变性越强,跨圈层用户参与得越多,实现跨圈层传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最终就有可能实现全民刷屏的终极目标。
3,全民传播:一个以碳为主题的产品或者内容,要实现全民传播,对内容和手段技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例如“穹顶之下”在雾霾肆虐时期与全民产生深刻的共鸣,“蚂蚁森林”通过持续的宣传和产品的改良,并且借助春晚以及抢五福等机会达到了全民传播的效果。
全民传播的技巧主要在于:
社群裂变传播:通过微信群或社区等,覆盖离低碳话题较远的人群。当然让社群的用户传播,就必须内容上与之能匹配上,例如有物质的激励,或者对内容的认同感。
借助大V影响力:通过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让低碳传播提升规模。
与大平台合作:一个低碳话题如果有幸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例如达到10万或者百万用户量),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规模化,实现从1到100的大幅增长,与流量大平台合作是首选的方式,例如借助支付宝的10亿用户大平台,蚂蚁森林实现了5亿用户的大目标;拼多多借助微信平台和社交功能,也创造了超过京东日活的奇迹。1
最理想的低碳传播就是能达到刷屏的效果。跟低碳有些相关或有些相似的现象级刷屏活动值得我们借鉴,例如:
1,2017年的“一元捐画”公益活动
这个活动的爆炸式刷屏具备了一些典型的值得被刷屏的特征:
低门槛:用户参与的门槛极低,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并且只需要花费几乎无感的一元钱。“一元捐画”其实用最直白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一元钱做好人”。
广覆盖:利用互联网-微信朋友圈的刷屏。“一元捐画”充分利用了可以朋友圈迅速扩散的特征。
触及人的情怀:传播的意义在于触达用户,同时可以触及人心。每一幅画都代表一个故事,还是容易感动人们的自闭症
儿童的故事。
内容真实:尽管这些画作都是小朋友的作品,谈不上多么精美,但是它很真实,这更容易打动人。
2,2018年火爆的西瓜足迹
将地图与旅行结合,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并且可以满足部分人“炫耀”自己行万里路的“光辉岁月”。同样的还有支付宝账单以及京东绿色账单等,都是有着极大的覆盖量,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
3, 茅侃侃-直击人心的传播故事
34岁的茅侃侃作为明星创业者突然离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创业者这个话题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创业的心,虽然现实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亲自去创业,但是创业的故事还是会对每个人有强烈的吸引。
创业者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明星创业者,在传播方面有其天然的优势,加上对创业者心灵的探索,让本次传播取得了刷屏。抛开这次传播有消费死者的质疑之外,类似这样的创业故事还是直击人心的。1
前面讲述了中国十大低碳事件以及一些成功的传播案例,总结下来大概有如下一些低碳传播的技巧,而传播的技巧核心是让用户被touch到,用户觉得有创新有共鸣。
1, 技术刷屏
利用新的有差异化的技术容易刷屏。微信公众号刚出来或者微信小程序刚出来的时候,做一个传播是很容易刷屏的,因为大家都没有看过,觉得分享出去是一件很cool的事情。碳阻迹2017年开发的《全民碳交易》是中国低碳圈乃至整个公益圈最早的微信小程序之一,微信小程序这个产品上线,全民碳交易也就紧随上线了,在碳圈实现了刷屏。
当时做全民碳交易的时候,很多人问起做这个项目也不赚钱,图什么呢?这可能就是一家技术公司有时候比较任性的地方,当时就纯粹是因为公司的工程师们觉得做这样一个产品出来会很cool,希望做出来让用户觉得“厉害”就OK了,就很有成就感!这可能也是很多创业公司的一种精神,尽管大多数都因为找不到商业模式而凋零,但是至今仍然觉得做这件事情很酷,很潮,很不一样,很能引起共鸣,能够赢得用户一句 “Aha 或者 哇,厉害”, 那就够了。
2, 快
第一时间发出信息,让用户第一时间感知到最新资讯。对于专业做传播的人来说,一旦有爆炸性的新闻,半夜从被窝里也要爬起来趁一下热度。在这里,要表扬一下两家碳圈的机构:碳道和易碳家,他们都具备了赶热点的专业素质,碳圈的重大新闻,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发出。
3, 时间节点的选择
传播的时间选择,尤其是对于自媒体的传播,是很有讲究的。尽量避开工作时间,可以利用早上在地铁上,中午休息时间,晚上休息时间8点这几个时间节点进行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病毒传播的功能设计
比点击数更重要的是分享。如果是做一个应用(H5,小程序、APP等),我们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让应用可以自行传播起来,最理想就是达到病毒传播的效果,利用互联网社交的裂变属性,让传播做到最深最远。
滴滴刚上线不久的时候,就开发了一个很有病毒传播属性的功能,乘客乘车结束后,可以分享一个链接给微信好友(或群),分享者和被分享者都可以获得一定的红包激励,这个功能的设计为滴滴最开始的拉新创造了很大的贡献。
分享转发是病毒传播的内核,如何激励老用户去分享转发是成败的关键,让老用户在转发前后都明确知道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比如转发前有明确提示会有红包,而转发后利用微信到账提示的功能让用户感知到实际真的到账了,用户就会觉得很爽很真实。除了真钱红包,也利用虚拟积分达到同样的效果,应用中的虚拟积分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如果这个虚拟积分有一个排名以及一个针对前十名的高额物质奖励,那么也就会很有吸引力了。
5, 物质激励
前面讲病毒传播谈到了有时候物质激励是非常奏效的,会激励用户乐此不疲的传播,达到裂变传播的理想状态。
碳阻迹团队最近特别有感触的是,“节能大富翁”进行到后期,由于前期规划最后几天是没有红包的,明显感觉到用户参与度下降了至少50%,最后当机立断,还是继续发红包来激励,但是由于预算有限,就选择在一些固定的时间节点,例如双数整点的时候,用户可以抢红包,也激活了很多用户。
总体感觉,红包还是非常有用的,可以普天同庆发红包、定时定点发红包、随机红包、有条件发红包(比如完成什么任务后才能获得红包),而且最好有大红包或大奖,让用户有比较高的期待(节能大富翁结束后,我们采访前十名的几位获奖者,很多人都说奖品太诱人了,他们其实本身并不是节能低碳参与者,通过这次活动开始对节能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愿意在生活中参与进去了)。这就很好的阐述了:物质激励是传播重要的敲门砖,让用户被激励参与进来,逐渐形成习惯,这就达到了传播的目的。
6, 精神激励
除了物质上的激励外,精神上的激励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可以获得比物质激励更好的效果,例如排行榜的设定,帮派PK的设定,让用户有一种参与感,甚至浸入感。一个竞技类的低碳应用做到最后,用户其实已经不在乎参与的是什么内容,而只是就要一个字:赢。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实现获胜的目标,而这就成就了应用的开发方,最终把传播做广做深了。
7, 借助KOL
前面提到穹顶之下,借助柴静的号召力,以及众多流量明星的助力,取得了传播史上的奇迹。如果有机会在传播上借助大V的力量,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去争取。
当然也许我们不容易找到大明星,但是每个小众话题的群体也有大V,找到这些有领导力的人来参与和代言(例如群主、博主等),对于传播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要的。
8, 产品/内容是最好的公关
内容本身的内核(Aha时刻)才是传播的关键。让产品和内容去引发刷屏,产品刷屏的重要支撑点就是内容品质和用户体验,产品与公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传播项目,起名字就很关键,需要足够大气和有新意,让用户觉得分享出去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觉得转发出去很cool,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身份,不掉价,相反别人看见还会觉得你很潮,你很厉害。公众认为这个东西有谈资才会去裂变分享,才能实现病毒传播。
产品和内容为跨圈层传播提供了足够的“社交货币”,让它可以不断流通,直达用户。
还有一点是:在做传播内容的时候,都不可避免的要为主营业务做广告,希望传播可以带来转化率。广告一定要软,要嵌入的比较有技巧,也一定要制作精美,最好能成为一个艺术,这样用户才不会反感,不会破坏整体传播内容的意境。
9, 传播载体/渠道/工具
在低碳领域,国内和国际分别有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环球同此凉热》和《难以忽视的真相》。他们取得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视频传播的效果往往都会远远超过文字和图片,让传播内容动起来,变得更生动和真实。
传播离不开工具,微信小程序就是一个容易帮助我们实现有效传播的新工具,微信赋能了它很多功能强大的接口,同时微信也对小程序的功能放开做得非常克制,目前仍没有开放朋友圈分享的功能,笔者非常认同这种做法,i 因为这保证了微信上传播内容的质量。
10, 传播的极致:跟主营业务的深度绑定
最极致的传播,就是跟主营业务能无缝绑定,这样的传播才能可持续。例如蚂蚁森林通过对低碳公益的传播增加了支付宝的用户粘性和打开率;滴滴用户的分享获得打车券,而滴滴则获得了新用户;拼多多的分享拼团让用户获得购物优惠,拼多多则收获了社交裂变带来的高频购买流量;节能大富翁的分享获得积分使用户可以获得大奖,主办方则收获了大量的新用户。
最后,笔者认为做低碳主题的传播,内容本身的设计也需要契合低碳的主题。传播低碳活动也要践行低碳环保。昨天(2019年8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零废弃日,由零废弃联盟、壹基金、万科公益基金会等机构主办,碳阻迹团队受邀在万科西山庭院社区做了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碳减排的展示,也沉浸式体验了一次零废弃的活动。在我们的展位上,只有电脑和一个重复利用的KT板,没有产生任何废弃物,非常cool和有成就感。这些有一定挑战性但是经过一定努力又可以达到的低碳活动目标,还是会对大部分人有吸引力,毕竟平静的生活需要多一些波澜,需要多做一些cool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