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配额交易逐渐引起市场关注。深圳本月6日组织了首场碳市场配额拍卖。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数据显示:当天拍卖总成交额265万元。而当天二级市场的深圳碳市场配额成交量8620吨,成交额58万元。据南都记者昨天获悉,深圳全部管控单位635家约一半碳排放超标,配额缺口需在二级市场购买。对此,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有关人士昨天对南都记者表示:“现在碳市场配额交易不活跃,有个逐渐被认可的过程。企业未必都会主动到二级市场购买碳配额。”
深圳最高投标价80元/吨
深圳碳市场首批配额拍卖日前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进行。经过2个小时配额拍卖,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最终共成功拍出74974吨配额,94家管控单位成功中标,成交价格35.43元/吨。管控单位在投标过程中的最高投标价为80元/吨,最低投标价为35.43元/吨,平均投标价为49.52元/吨,中位投标价为40元/吨,中位配额价为46元/吨。
据介绍,共109家管控单位参加了培训。本次拍卖意味着深圳碳市场成为全国第三个尝试拍卖分配方式的
碳交易试点。
目前全国共有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中,包括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和深圳市。其中深圳早在2012年11月出台并正式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并在2012年9月和11月,公布了第一批117家以及第二批300家参与碳排放核查企业名单。目前,深圳全部管控单位已经达到了635家。
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主页上,南都记者注意到,华为、比亚迪等深圳知名企业均成为其会员单位。
过半管控企业需购买配额
据了解,所谓“碳排放权”,是指企业依法取得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权利。经当地发改委核定,企业会取得一定时期内“合法”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即为配额。当企业实际排放量较多时,超出部分需购买;当企业实际排放较少,结余部分则可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而除了企业外,目前自然人也可以在交易所内从事各类排放权产品交易。
根据此次拍卖公告要求,本次深圳拍卖参与人为2013年度实际碳排放量超过2013年实际确认配额的管控单位。深圳碳排放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全部管控单位635家,约一半具有参加资格。而按照深圳市碳排放交易试点要求,管控单位要在今年6月30日前向主管部门完成履约义务,否则将按过去半年来深圳碳市场交易平均价格的3倍给予处罚。这意味着,在此次拍卖后,多数碳排放超标企业,要在6月30日前通过二级市场购买配额。
相关数据显示:拍卖当日,深圳碳市场2013配额成交量8620吨,成交额587106.23元。当日开盘价66.02元,最高价72.61元,最低价67.20元,收盘价70 .32元。上海碳市场当日开盘价39.50元,最高价39.70元,最低价39.50元,收盘价39.60元。
“配额一般是当地政府分配给各试点管控单位,碳排放超标后,超额部分或者在一级市场拍卖取得,或者在当地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各地的配额交易价格不同,试点管控单位不能跨市场进行买卖交易。”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有关人士对南都记者分析称,此外,减少碳排放获得多余配额进行交易获利,也还没有成为多数企业的一个重要
节能减排动力。
深圳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对南都记者分析称,碳排放配额指标交易,目前还未在实质上起到管控企业
节能减排的作用。“实际上,企业购买了碳排放指标也依然不能过渡乱排放。相关部门依然会以环评不达标等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