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幕,这是2020年后全面实施《巴黎协定》之前的最后一届缔约方大会,主要任务是解决《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遗留
问题。担任本次气候大会主席的智利环境部长卡罗琳娜·施密特表示,中国在实施《巴黎协定》、凝聚世界各国共识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作用至关重要。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认为中国的身份正在从之前的参与者、贡献者向引领者转变,期待中国发挥越来越多的领导作用。因此,在美国宣布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的背景下,中国的
政策与行动已成为能否落实《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凝聚全球共识、重塑全球雄心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
11月2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这是中国连续第11年发布年度报告。本次报告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对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规制编制和制度建设、加强基础能力、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七个方面,对2018年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同时,报告还提出中国对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本次报告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成就,而且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积极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
中国积极发挥大国表率作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始终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始终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出发,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2018年以来,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
节能增效、能源结构优化、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碳汇增加等方面积极行动,成效显著。根据测算,201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
碳排放下降4%,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累计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首位。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占比升至14.3%,为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在适应气候方面,中国注重提升农业、水资源、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海岸带和沿海生态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积极加强人体健康、防灾减灾、气候灾害防控预警的适应能力建设。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中国继续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包括基础统计制度、清单编制和排放核算、企业排放数据报送等。中国积极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一方面发布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另一方面向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工作组成功推荐38名专家作者。在社会广泛参与方面,2018年以来,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激励企业参与、激发公众积极性等渠道与方式,绿色循环低碳的环保理念对社会行为的塑造能力不断加强。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中国积极发挥大国引领作用,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立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秉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和维护公平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积极致力于推动构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多边气候谈判。从巴黎气候大会到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中国与所有缔约方保持沟通通畅,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和落实实施细则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始终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群体利益,为保证《巴黎协定》的公平性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积极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外的多边平台推进气候谈判与合作。在联合国大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一带一路”国际高峰
论坛、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会议上,中国积极引领设置气候变化议题,凝聚国际共识,协调各国分歧,铸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中国把气候变化议题设置为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2018年以来,中国先后与欧盟、加拿大、法国、新西兰、智利、俄罗斯等国家(集团)签署有关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积极开展务实合作,以双边气候合作促进多边气候合作。此外,中国还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通过项目实施、物资捐助、技术援助等方式,中国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适应、清洁能源、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水平。
(作者:李强,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