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麒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2020-1-17 14:50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柴麒敏


全球气候治理是冷战以后全球环境与发展、国际政治及经济或者说是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少数最受全球瞩目、影响极为深远的议题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新兴课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此进程中,高举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大旗,既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提升在国际气候事务中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又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地球家园,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顺应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现代化新进程,共同探索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赢。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当前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层出不穷。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将引发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和新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政策、能力建设、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要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观念,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及大部分研究表明,按预期的各国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估算的2030年全球排放水平与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现实的筹资力度与每年1000亿美元及更高的长期资金目标也存在著较大差距,未来《巴黎协定》实施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通过各国自主贡献以及国际合作来提高行动和支持的力度,以弥补科学目标与政策行动间的差距。我们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发达国家应该落实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的承诺,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帮助其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繁荣清洁美丽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界,推动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其道义性、全球性和长期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自二战以来国际社会最普遍关注的话题,并广泛吸引了从科学界到政治、经济、人文、法律等各界人士的参与。近年来,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国家领导人联合声明、高级别活动的数量不断增长,气候议题成了国际贸易、区域安全等国际事务中相对最容易形成共识的领域,大国在谈、小国也在谈,领导人在谈、普通老百姓也在谈,这种参与度是空前的,而且是最体现现代价值的。尽管多边主义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近年来频频遭遇挑战,但从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人类社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不会白费、增进人类福祉的事业不会遏制、追求更高文明的脚步不会停歇。中国在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创造性地提出了应对方案,那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应该在制度安排上促使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除各国政府,还应该调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全社会资源参与国际合作进程,提高公众意识,形成合力。

应对气候变化是项长期的任务,未来国际局势也仍会有跌宕起伏,有效落实《巴黎协定》尚存众多不确定性和挑战。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全球气候治理变革所带来的战略机遇,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决维护好国家利益,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