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高度契合我国高质量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效益取得的方式和结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革,各类资产管理机构蓬勃发展,行业规模迅速成长,成为不可忽视的金融力量。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包括公私募基金、资金信托、银行非保本理财、投连险万能险等全社会各类资管产品规模(不包含养老保险机构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养老保障及其他委托管理资产)达到95.35万亿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驱动下,国际资产管理领域逐渐兴起ESG投资理念,即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不仅仅关注其财务绩效,同时还关注其社会责任的履行,考量其在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这一理念已日趋为我国资产管理机构所接受并付诸实践。
从个体微观角度看,ESG投资从实践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全面、统一的框架,评价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以及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考察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相关风险因素,可以有效挖掘长期投资机会、规避潜在风险。ESG投资并不是对传统金融投资财务分析框架的颠覆,而是在考察传统财务“表象”基础上,“穿透式”探究其机理,考察企业是否有价值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因;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认识企业真实面貌和中长期投资价值。
从中观角度看,ESG投资把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视为一个有机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上拉长某一事项对企业的影响,进而促进企业的长期价值行为,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文化,实现投资行为与实体生产经营行为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在这个有机体系内,员工、消费者、投资者、供货商等各方相互作用、动态平衡发展。例如,从财务视角,环境污染或环保处罚只是对企业某一年度的利润造成冲击,但在ESG视角下,会直接破坏
市场各方对企业品牌的认知,破坏企业原有均衡的发展环境,长期来看甚至会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ESG可以从投资的视角,通过资本的力量,改善实体经济血脉的效率和质量,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符合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同时,可以改善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进而改善整个社会、经济、金融系统运行的逻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