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是除二氧化碳以外排放量最大的一类温室气体,其在百年尺度上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1倍左右,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同时甲烷还会导致形成地面臭氧,造成空气污染,减少甲烷排放可以获得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改善的双重效益。
依据我国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中甲烷排放约占10%左右,一大部分排放来源于能源活动导致的甲烷,其中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如伴生气排放、火炬燃放过程中未燃烧的甲烷、设备放空、管路阀门等组件泄漏导致的气体逃逸等。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9》披露,2018年全球油气行业甲烷泄漏量达8000万吨,因此有观点认为从整个生命周期上的排放评估来看,油气行业的甲烷排放将会削弱使用天然气带来的潜在气候效益。
图1 2005-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种类构成
图2 2005-2014年中国各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亿吨CO2eq)
以上图片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
国际上多国政府已经针对油气行业的甲烷排放进行管控。美国将温室气体作为大气污染物纳入《清洁空气法案》管理范畴,制定和实施污染源排放标准和许可证制度,部分州政府也已出台油气行业设施的甲烷排放管控
法规。此外,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也出台法规要求对油气开发造成的甲烷进行控制,明确提出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以及采取措施降低天然气放空和燃烧率的要求。加拿大政府出台了油气以及部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削减法规(上游油气生产)(SOR/2018-66),覆盖陆上及海上油气生产的既有以及新建设施,涉及油气行业上游生产的各个环节,规定了各类别油气生产设施的放空气体排放上限,明确了泄漏检测维修、放空和天然气回收等
减排措施。欧盟在2019年12月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中设计了一整套深度转型
政策,其中能源领域将天然气脱碳作为未来气候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提出就气候与环境
问题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包括叫停新建煤矿项目以及推动减少甲烷气体排放的举措。有专家认为《绿色新政》的出台给油气相关行业发出了重要信号,即甲烷治理很可能作为欧盟未来天然气行业改革的一个重心。
除了政府层面的管控,越来越多的国际油气集团公司也开始关注油气生产过程中的排放问题,提出了实现价值链上排放控制的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减排措施,包括提高生产运营管理水平、推动甲烷泄漏和修复工作、提高生产现场能源利用效率或采用低碳能源、减少生产现场排空源、取消常规火炬等措施。此外,油气行业内自发形成了多个行业性的减排联盟组织。如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已宣布了甲烷减排的量化目标,承诺到2025年,组织成员企业上游油气生产甲烷排放密度将在2017年水平0.32%的基础上下降到0.2%-0.25%。同时通过对包括甲烷监测和控制技术、二氧化
碳减排技术和CCUS等低碳技术进行投资和项目推广,致力于探索实现“净零排放”的技术。国际甲烷联盟(GMI)、美国“天然气之星”计划等减排联盟组织还搭建了行业合作平台,实现减排技术、经验以及资源的共享,推动行业低碳技术的发展。此外,还有如Gas for Climate、国际天然气组织(IGU)、天然气行业全价值链甲烷减排指导原则(MGP)等众多关注油气行业甲烷减排的联盟组织,持续推动行业甲烷减排的能力建设,减排方案研究,并提供减排政策建议。通过这些行业组织的积极活动,加强了甲烷减排领域的公私合作关系,促进了行业的低碳发展。
我国对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管控的重视也逐步加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已在多个场合提到针对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的管控工作。随着我国油气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业甲烷排放仍存在上升空间,甲烷排放控制的意义将进一步凸显,我国油气企业应当唤起减排意识,深刻理解甲烷减排重要性,开始将甲烷减排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并逐步落实甲烷减排的具体行动。这些行动也将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大低碳投资和推动技术创新等,有助于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相关减排行动可以包括:
(1)开展连续性甲烷排放监测和数据积累,摸清自身甲烷排放水平,识别减排关键环节;
(2)挖掘甲烷减排技术,评估并推广有价值的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持续控制、减少甲烷排放;
(3)开展行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持续推动行业
节能低碳技术创新;
(4)积极参与行业甲烷减排相关
政策法规、监管制度、技术标准的制定,为国家提供减排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