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期货,诸多期许 值得期待

2020-5-20 09:27 来源: 中创碳投 |作者: 孙峥

国内外碳期货市场发展概况


期货交易根源于现货交易,并服务于现货交易。国外碳市场中,碳期货交易与碳现货交易几乎同时出现同时发展。而在实际流通中,碳期货已成为主流碳交易产品。在我国,以试点碳交易平台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开展了一些关于碳期货交易相关探索,但受限于法律政策和市场条件,一直未取得实质进展。

1.国际经验

与一般商品交易相比,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着更大的政策性和技术性风险,因此国际市场对于期货、期权等碳金融工具的需求日益显现,碳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在诸多碳金融工具中,碳期货起步最早、市场也最为活跃。国际上主要的碳期货产品有欧洲气候交易所碳金融合约(ECX CFI)、排放指标期货(EUA Futures)和核证减排量期货(CER Futures)。交易场所有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纳斯达克商品事业部、美国绿色交易所、印度泛商品交易所等。

以欧盟碳市场(EU-ETS)为例,早在2005年4月就推出与碳排放配额(EUA)挂钩的碳期货产品,自此碳期货交易量和交易额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成为欧盟碳市场上的主流交易产品,截至EU-ETS第二阶段,在全部EUA的交易中,碳期货交易量占比超85%,而场内交易中其交易量更是达到总交易量的91.2%,2015年EU-ETS期货交易量达到现货的30倍以上。2018年EUA期货成交量达到77.6亿吨,成交额从2017年同期的约50亿美元大幅跃升至2018年一季度的约250亿美元,市场前景广阔。不仅如此,碳期货曾在EU-ETS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2007年,欧盟碳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现货价格锐减,交易量也发生了萎缩,但是碳期货始终保持稳定状态,并带动现货价格逐渐趋稳,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EU-ETS市场度过了难关。

在美国RGGI碳交易体系中,期货交易甚至早于现货出现。RGGI的现货交易于2009年1月1日启动,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下属的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CCFE)在2008年8月便已经开始了RGGI期货交易,比现货整整早了一年。期货先于现货推出,不仅为控排企业和参与碳交易的金融机构提供了风险控制的工具,降低了碳市场设立之初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为碳现货初次定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降低价格风险。

2.国内探索

在我国,由于《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期货交易只能在经批准的专业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而七个试点碳市场均不具有期货交易资格,因此各碳交易机构纷纷从远期产品入手,探索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于2016年2月发布了《远期交易业务指引》,并于3月28日完成了第一单交易。广碳所碳远期为场外交易(OTC)的非标准协议,由广碳所承担交易监管、交割以及信息披露的职责。由于是非标协议,交易撮合的难度较大、市场流动性较低,成交较为清淡。

湖北以及上海推出的碳远期产品均为标准化的合同,采取线上交易,与碳期货的形式和功能已相差无几。湖北碳远期产品于2016年4月推出,首日交易量便高达680.22万吨、交易额超1.5亿元,此后日均成交量几乎是现货交易量的10倍以上,显示出旺盛的市场需求。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于2017年初正式启动,为适应我国碳市场的管理规则(每年6月为现货履约期),共设定了四个履约月份(2月、5月、8月和11月),为适应金融机构与控排企业不同的需求,上海碳远期产品还设计了灵活的交割方式:对于需要履约的控排企业,可以进行实物交割;对于非实需交易者或者单纯利用远期产品实现套期保值功能的企业,则可以采取现金交割。上述标准化的碳远期产品先行,为碳期货产品的开发探明市场,为我国碳期货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参考。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