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和实施现状
用能权交易
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可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
2016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
浙江省、
河南省、
福建省、
四川省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工作。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关于浙江省、河南省、福建省、四川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的复函》(发改办环资〔2017〕2078号),正式批复四省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四个试点地区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开展了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浙江省是最早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的地区。早在2015年,浙江省选择了25个地区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动建立存量用能分类核定、新增用能有偿申购、节约用能上市交易制度。2018年8月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用能权交易的交易主体、确权方法、交易管理、重点任务等内容。2019年8月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行为,推动能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2018年6月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形成了用能权“1+4+N”制度体系,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审核、初始配额分配、交易系统建设等多项重点工作,选择在郑州、平顶山、鹤壁、济源等4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先行先试,将
有色、
化工、
钢铁、
建材等重点行业年综合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企业纳入试点范围。2018年,基本建立了用能权交易制度体系和数据报送、注册登记、交易系统平台,初步完成了顶层设计和基础支撑;2019年,启动用能权交易,规范完善用能权交易市场,提升交易活跃度;2020年,推动试点履约,开展试点交易效果评估,总结提炼经验,适时扩大实施范围。
福建省于2015年开展
节能量交易试点工作,对
水泥、火电行业40家重点企业进行了节能量交易。在此基础上,2017年福建省将节能量交易调整为基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下的用能权交易,并于2017年12月印发了《福建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率先在水泥和火电两个行业(共计88家)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2018年福建省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将合成氨、
玻璃、铁合金、原油加工、钢铁、铜冶炼、电解铝等行业的44家重点企业纳入试点,纳入试点企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4%。2018年12月19日,福建省用能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标志着福建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8年2月,四川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四川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用能权交易的市场主体、确权方法、交易管理等内容。11月,四川省发改委印发《四川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从用能权的分配、核定、交易、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措施。交易机构(四川联合交易所)研究制定了用能权交易规则。四川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确定了钢铁、水泥、
造纸三个行业首批纳入用能权交易,公布了110家第一批纳入用能权交易的重点用能单位名单。2019年9月26日,四川省用能权交易正式开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在我国推行碳排放权分配制度,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均对开展和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做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
2011年,国家发改委选择在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
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前,7试点地区均建成了制度要素相对齐全、初具规模、运行平稳、
减排初显成效的
碳市场。2014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组织和指导下,借鉴试点碳市场建设经验,全国碳市场制度顶层设计和建设启动。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宣布启动全国碳市场,这是我国
碳交易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2018年4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职能划转到生态环境部,为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配套细则公开征求意见、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建设运行方案出台、重点排放单位
MRV配额管理规范、基础能力建设和培训等。
我国碳市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
碳金融体系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政府主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出台完善配套细则,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明晰碳交易相关方参与的行为标准与规范。但是中国碳市场体系脉络已经逐渐显现,控排行业对于碳市场中所受的影响已经能够有比较清晰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