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因和特征
资源枯竭型城市从字面理解,有三个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简单说,是随着资源开发而带动城市的建设和兴起,属于资源型城市。从城市起源的角度考察,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类型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石油城市,如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等。
煤炭城市,这一类城市特别多,有煤的地方就有煤炭城市。我国东北、西北的煤炭资源丰富,煤城很多,如
黑龙江、
辽宁、
内蒙古等均有。中部相对少些,
安徽省的煤城要多些,如安徽的淮南、淮北。
山东的煤城不少,我1979年到枣庄煤矿实习,那里就是资源型城市。
伴随铁矿等矿产资源开采形成的城市也不少,如大冶、黄石等。
以上城市,有专家称之为矿业城市。
森林资源开发也能带来城市的兴起,例如东北林区的伊春。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这样的界定,事实上也还有
问题;因为随着技术进步,一些地方还能找到矿或者扩大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例如,地矿部前部长、第八届全国政协秘书长朱训曾写文章论证“就矿找矿”,也就是说,顺着现有的矿床分布特征可能会找到更大的矿产储量。因此,用70%的数据来界定资源枯竭型,看起来是定量了,但实施起来就有些勉为其难,主要是因为这项储量数据谁能拍胸口保证它不会变?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第一,这是发展阶段的产物。一般而言,矿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初期,对国民收入或个人财富增加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城市的发展,矿业所占的比重就开始下降了。
第二,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出现矿产品所产生的收入下降,甚至出现“得不偿失”、矿区或城市“入不敷出”的情形。
第三,随着矿业收入总量的下降,不能支撑城市的日常运转,出现了“矿竭城衰”的情况。
此外,有专家将上述特征概括为四大共性特征: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人总结出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一般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