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有成功案例
资源型城市转型,有着多层含义,包含产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等内涵,乃至理念、精神等方面的转型。这些转型可以概括为,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是基础和核心,社会转型是表现和绩效,城市转型是系统和结果。
没有产业的转型,没有经济的转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结构转型、社会分工的转型、城市功能的转型,城市运行特征和发展动力的转型,城市管理的转型。产业转型带来一连串的反应,没有产业转型的成功,就没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也是个世界性
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
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介绍成功的经验,国外有,国内也有。以下是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代表性案例:
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资源枯竭城市,如德国的鲁尔矿区和法国的洛林矿区,曾经是现代
化工业的“粮仓”。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煤铁之乡”没落,传统工业价值转移,但一些地区却凤凰涅槃般复兴起来。
鲁尔(煤钢城)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发祥地,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也是二战期间盟军主要的轰炸目标。从以煤炭和
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
洛林(煤钢城)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通过实施“工业转型”战略,洛林已发展成法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
匹兹堡(钢城)是美国的钢铁之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发家之地。匹兹堡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植入现代产业,产业结构逐步由重型转向轻型和服务型。
美国休斯敦(油城)曾是“世界能源之都”。它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拓展,以及建立宇航中心,完成了从单一石油资源型城市向集资本、技术、智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大都市的演变。
美国洛杉矶(油城)的转型之路则是:促进下游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开发,使靠近沙漠的季节性牧场变成粮、棉、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飞机制造业、军工业迅速兴起。时至今日,洛杉矶已建成替代产业群。
日本九州(煤城):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在该地区兴办一批现代化开发区,吸引大批企业迁入九州开发区,并按新产业
政策兴办一批企业,使九州地区转型为日本新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区。
英国威尔士(煤城):通过改善地方经营环境,给予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引高新技术和旅游产业等投资大项目,成为高新技术和旅游产业发达的地区。
西班牙伊比里亚老矿区的情况比较特殊。该地依靠新的地质勘探技术,发现新的矿藏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