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

2020-10-7 11:30 来源: 清华金融评论

碳交易压力测试的主要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挑战不断加剧,碳交易机制已经成为各国应对挑战、实现《巴黎协定》关于国家自主承诺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球引入碳交易机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的欧盟成员国和瑞士;北美的加拿大魁北克与安大略等省;美国东北部的加州与麻省等九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简称RGGI);大洋洲的新西兰;亚洲的日本东京都和琦玉县,哈萨克斯坦,韩国,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省市试点(2016年后增加了福建)。上述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占比超过50%,人口占比近三分之一。

  中国碳市场稳步推进。中国自2013年启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以来,至今已完成6个履约年度。截至2020年6月30日,7个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为3.64亿吨,累计成交额为75.44亿元,成交均价为20.73元/吨。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美元首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力争提前达峰,同时宣布中国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电力钢铁等六大重点排放行业。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18年,原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转隶生态环境部。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

  碳交易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益加大。一方面,碳交易机制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排放情况在碳市场中买卖碳配额,这将增加部分高排放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影响其经营业绩及偿债能力,可能加大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碳市场的主体,直接参与碳交易,根据自身排放情况在碳市场中购买和出售碳配额,这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碳市场的发展也将为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带来新的机遇。此次研究主要针对碳交易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影响。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