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将努力在2060年实现“
碳中和”,在全世界引起重大反响。这不仅给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新的压力和动力,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能源转型方向是低碳和零碳能源,经济转型的方向是“碳中和经济”。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低碳转型面临的体制和
政策障碍,如果在“十四五”期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碳中和“的远期压力将很难有效转化为近期动力,“十四五"我们可再生能源发展恐将进入”瓶颈期“。
本文完成于9月22日之前,首发于《风能》杂志2020年10月
正文:
2006 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价格、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可再生能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BP 世界能源统计2020》的数据,截至 2019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含水电)消费总量达到17.95 艾焦(相当于 4.99×1012kWh),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含水电)消费量中的占比高达 26.9%。2006―2019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11.5%,而同期我国化石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为 3.4%。2019 年,我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可再生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的地位,可再生能源(含水电)消费总量分别相当于美国(全球第二)的 2.2 倍、巴西(全球第三)的 3.2倍。特别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为全球碳
减排做出重要贡献,2019 年消费的可再生能源(含水电)避免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为 16.5 亿吨,占我国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16.5%。然而,可再生能源这一快速发展的势头恐难延续。尽管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发电成本大幅下降,成本
问题不再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但由于短期能源政策重点变化的不利影响,加上既有能源体制无法协调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利益冲突,促进可再生能源良性发展的新体制构建问题也未被提上日程,可以预期,“十四五”期间,既有能源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容纳能力将逐渐下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可能进入一个“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