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潘家华: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碳达峰这个坎一定要迈

2020-11-20 11:49 来源: 对话2049 |作者: 汪燕辉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问:如您所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2030前碳达峰、2060前碳中和,您对此作何评价?
 
答: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大的讲话,代表的是国家,表现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更是一种奉献。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动力匮乏、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能够明确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的内容清晰明确地提出来,对全球推进巴黎协定目标的落实意义非常重大,对中国的意义更重大。
 
因为中国现在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转换发展动能,要接受和适应发展速度的减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企业、家庭和劳动者在心态上,会有难以适应的问题。在高速增长的时候,一般来讲会有很多就业机会,人民群众也有收入增长的预期,实现也是可能的。一旦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或者说高质量发展,相对来讲增量和收益就不会有以前那么大,会产生就业的压力。社会各阶层在经济高增长状态下的一些预期,包括买房、上学甚至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都面临调整的问题。而地方财政也会面临很大的困境,高速增长的时候,地方财源滚滚,转为高质量增长政府的财源也会削弱,而且还要拿出相当量的资金来激励增长,保障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对气候变化这样三、五十年后的事情,与火烧眉毛的事情相比哪顾得上啊?你看疫情刚过后提出的新基建、“六稳六保”等措施,基本上都没有涉及到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连生态文明都没有提。现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际场合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提出来,把目标明确,就让全社会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气候变化的长远目标明确了。有这个目标以后,人们就有了往前走的意识。既然是长远目标,就得分阶段去执行,一步一步往前走。对高碳的能源、产业、产品、消费的认知将发生改变,因为它们是没有未来的、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以往政策多变,没有明确的预期,为什么提经济复苏就有人说要搞钢铁建材、房地产、煤炭、煤化工?因为这些领域都是传统的高碳的,短期见效快,长期哪管它。稀里糊涂有个机会就去弄一把。但是有了明确的预期,就不会有钱再投到这些短视应急没有未来的项目了。投资人会知道这些投资是受到碳刚性约束的,投资至少几十年以后才能回本,投资尚未完成,生产就受阻,市场不看好,为什么还要投呢?
 
你看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以后,他说煤炭是清洁能源,但是美国人不买他的账,为什么?就是因为《巴黎协定》制定了一个长远目标,这个目标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的意识。眼光稍微放长远一点,就不会傻到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仅如此,还有企业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利好消息,有了这样的目标后,对市场的意义就是预期明确,不可能再走弯路了,会以最快的速度走上最短的路径,以最大的力度往目标确定的方向前进。在这样的格局下,高碳就慢慢地没有市场了。如果还坚持投资高碳的话,社会也会持批判的、抵制的态度;投资会有风险,投资主体的社会责任缺失,是不可能有未来的。
 
第二,在明确了上述预期后,高碳的会被遏制,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投资会加大,因为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投资。推动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的创新和市场的拓展,对科技创新将是一个战略性的推动。
 
第三,能够全方位稳步推进低碳进程,包括消费者的行为改变。比如现在社会上还有各种声音说纯电动汽车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未来可能指责的会少了,而是会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
 
第四,碳中和的愿景,还不是零碳,也就是说还有少量的碳排放需要被中和掉。比如用碳汇,这样就跟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结合起来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有了新动力。
 
问:您觉得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对国际的影响有哪些?
 
答:第一,国际社会的赞赏就在于现在一个排放大户终于站出来,承诺要提前达到碳排放峰值,进行碳中和,给气候治理进程打了一剂强心针,对其他国家意义重大。因为之前也有一些小国做出过类似承诺,但是相对来讲它们的排放量、项目、行业等对《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影响相对较小。此外,中国的承诺也断了国际社会继续把我们称为高污染国家的念想。中国再不是高碳的理想国,对中国到“一带一路”国家搞煤炭,推动高碳技术输出的担忧就没必要了。我们不会输出高碳的技术,反而会输出低碳的技术。
 
第二,我们和国际的合作将会扩大,共同拓展市场、开发技术,共同走向低碳的未来。因为在气候变化领域,需要合作协力才能够有更大的市场,才能迈出更快的步伐。
 
第三,我觉得对某些国家也算是当头一棒,对其他国家的气候行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这样一个煤炭占主导地位、人均GDP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的中等收入国家在走向零碳。OECD国家很多基础都比中国强,我们都说要做了,它们也要做啊!对于美国、欧盟的压力就更不用说了。
 
第四,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进程的势能得到加强。因为要推进国际治理的进程,如果中国的领导人不说这样的话,国际社会做事的动力不足,压力不够,有了这个势能在就有可能大刀阔斧向前迈进。你看《巴黎协定》签署和生效多么迅速,一年时间马上就生效了,尽管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也不影响。当年京都议定书美国一退出,几乎就算休克了。
 
问:但国际社会也有质疑的声音,说中国是在作秀,对中国是否能兑现承诺表示怀疑。您怎么看?
 
答:我想质疑无非是中国是不是说一下就完了,还是真是要走低碳转型的道路?欧盟目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大约是7.2-7.3吨,从1990年的15吨减到7.5吨花了30年的时间,再花30年的时间大概也只能减到3.5吨,到零碳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中国现在还处在这么一个发展水平,人均收入还这么低,能做得到吗?
 
国际社会有质疑的声音也是正常的,但要相信技术进步和中国人的决心和充分挖掘潜力的能力。出路在哪?我觉得在中国的无限风光!而且现在技术还在进步,2019年在政府已经不给风光电补贴的情况下,各个地方报到国家能源局的新增风光装机容量还有3000万千瓦。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搞风光电,土地的成本比较高,但在大西北地区成本就很低了,整个大西北太阳辐射是足够的强,现在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足够低了,一度电一毛钱就够了,对不对?再加上中国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远距离输变电就可以把中国的无限风光利用起来。
 
现在我们的技术在沙特阿拉伯能做到度电成本1.5美分左右,国内的度电成本也可以更低。通过输变电技术,两三千公里的距离都可以直接输过来,这样就能够保障能源供给。青海省在2019年的时候就曾实现连续31天100%可再生能源供电,青海可是一个超过600万人的经济体,跟北欧好多国家规模相似。因此在省市、地区层面已经能做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后面是进一步放大的问题。

再比如我国每年汽车的销量接近2800万辆,有超过3000万辆的产能,要走向近零碳或者碳中和,显然必须要走向纯电动汽车。我们现在纯电动汽车的产能和产量,在世界上绝对属于一枝独秀。深圳的公共交通已经全部是纯电动车了,特斯拉在上海一家工厂产量就已经到35万辆,以后每年产量可以到50万辆。
 
当然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确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光靠喊口号实现不了,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承受按1.5度温控目标进行能源转型的代价。整个社会都要全方位去适应的,包括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中间可能会有一些阵痛,比如讲去煤,就有很多纠结的问题,很多地方将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个阵痛肯定是有的,其间的困惑也不会少。

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有明确的愿景,坚定的信心,相应的技术。我觉得这个坎还是要迈过去的,迈这个坎是为了中国的建设,为了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来,咱们就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
 
与此同时,也需要国际上的协同合作。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之一是减少煤炭的使用,它占能源消费的比例目前是56-57%,在过去10年里一年最多减一个百分点,将来减起来会更难,即便一年减一个百分点下去的话,到零还需要56年。正因为难度非常大,所以需要全球合作,尤其是跟周边国家,比如跟蒙古、越南、缅甸等国联手展开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光、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合作、技术共享。大家要携起手来共同朝碳中和的目标去奋斗,一起寻求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
 
问:您认为就习近平主席提的碳中和的长远目标,社会各界达成共识了吗?
 
答:对这个长远目标认知水平肯定有不同,因为有不同的利益结构、不同的学科背景、产业的差异等等。在这样差异化的认知情况下,一定要有高屋建瓴的目标和比较明确的导向,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也是中国特色,我对目标的实现是挺乐观的,因为真没想到风光电的成本降幅这么大,降速这么快。2005年是4块钱度电,5年以后是2块钱度电,在2015年是0.91元度电,现在可以做到0.3元度电,在国际上我们自己的技术在沙特阿拉伯的报价是1.5美分,也就是1毛钱,可见技术的支持是足够的。
 
问:围绕高碳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肯定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相应产业肯定还会强调退出的困难吧?
 
答:这个不用害怕,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记得电话曾经有多牛吧?我记得90年代初装一部电话要6000块钱,那时一个月工资才100多块钱,要加急装的话,还要多交300块钱,几个月的工资啊!再比如说照相机、胶卷,在摄影技术数字化以后不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嘛!
 
我刚才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趋势,不需要多少行政的力量,如果化石能源发电还维持现在0.30-0.50元的度电成本,跟可再生能源相比就没有竞争力了,多发多赔。之所以煤炭现在还有市场,是因为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和市场规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一旦目标导向明确,我觉得煤炭等化石能源退出历史舞台不是问题。
 
问:但这些行业的退出会带来各种问题,比如就业问题?您怎么看?
 
答:一句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煤炭行业为例,现在统计有几百万的就业人口,以前煤炭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都靠人工去挖矿,但是现在大部分是机械化甚至完全自动化作业,真正在一线挖煤的人已经很少了。即便在相对劳动力密集的地方,也都属于日薄西山的那一批人,年轻人是不会再投身这这样的行业了。我们到东北调研的时候看到,煤矿行业里45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年老的这一批,社会保险能让他们有个基本的保障,然后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而未来大规模的风光发电,都需要大量的工人从事相关设备生产、运输、安装、调试、维护的工作,转岗的空间很大呢,还有纯电动汽车带动的电池生产等行业呢!
 
总之这确实就是个此消彼长的问题,跟咱们中国一样,这个地方发洪水或者干旱,其他地方可能就是大丰收。对局部地区来讲,自然灾害确实是在,但总体来讲可能还算是风调雨顺。中国相对来讲经济体量比较大,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区域差异比较大,协同能力也就比较大。
 
我们最近做的“中国煤电发展之路辨析”的研究,设计初衷正是如此,就是要把这个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煤炭行业就是“沉舟”了,不要抱着这它不放,最后只能跟着它一起沉下去。煤炭行业一个夕阳行业,这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产业,一个有着巨大付出、有着巨额贡献,同时也带来沉重负担和重大损失的行业,放弃之后是一种解脱、一种新生。我们在这个项目中跟煤炭行业、能源行业的人展开对话,他们的反应是积极的、正面的。习主席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又助推了一把。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