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潘家华: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碳达峰这个坎一定要迈

2020-11-20 11:49 来源: 对话2049 |作者: 汪燕辉

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


问:我知道您从几年前就在推动“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气候变化经济学和传统的经济学有何不同?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
 
答:气候变化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首先,在西方经济学的学理下,是把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个外部性问题。显然这不是一个外部性问题,二氧化碳属于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一个恶品,应该从系统中排除。这需要从各个方面把零碳的能源作为一种商品,高碳的能源必须要在市场中有相应的价格,并得到体现,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外部性问题,而是属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经过发展有这么一种能力和需求,外部性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这也是个制度性的问题,如果是属于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的话,这个外部性它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我觉得本质上还是规范经济学问题,是“应该怎么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规划中,有战略地把碳作为必须要加以严格限制的一种产品,在制度规范上就明确其不可以存在。
 
第二,有人把碳排放看作是一种权益,即碳排放权。有一点应该明确,我们的发展不需要碳,需要的是能源服务。如果明确了发展权是能源服务,就跟碳排放权没关系了,从根儿上把西方经济学的所谓碳排放权推翻了。至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该看作是一种加速碳消亡的工具。我们经常讲“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碳市场就是碳的掘墓人,这是准确无误的,是为了让碳尽快地走向灭亡。
 
还有一层意思,从社会选择上来看。零碳产品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应该由社会来提供。不仅如此,零碳产品也是习近平讲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它是社会需求的一部分,而不是属于产品需求。是属于每个人的福祉的一部分,不光是当代人的,还是子孙后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零碳产品不是我们当代的,不是某一个地区的,而是属于全社会的、全世界的、全人类的。作为民生福祉的一部分,是整体的社会的选择,基于这点,一个社会不管是生产也好,消费也好,就不会选择碳了。
 
此外,传统的理论是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风险看待,把碳排放作为造成这个风险的直接因素。但如果我们转换一种思路,从根本上就不需要碳的话,那也就不存在这样的风险问题,气候风险的提法也并不一定这么科学了。走向零碳是一种社会自觉而不是为了抵御风险,因为有可再生能源的选择,我们没必要去选择高碳的发展道路了,原来是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要去减少碳排放,现在我们有选择了嘛!这就好比原我们要爬上一座山,原来只有一条路,还经常山体滑坡,那就有风险,对不对?现在有另外一条路可走了,不走老路风险就不存在了,有风险也跟我没关系了。
 
问:那气候变化经济学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与其他一些经济学的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道路,一种没有碳的发展道路。应该要认清有这样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并应该成为我们一种自觉的选择,这样自觉的选择是多赢的,可持续的。因此推进气候变化经济学在全球应该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主要讲的是生产关系问题,讲剩余价值理论,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生产关系的问题,讲的是一种市场理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对自己负责,对人类负责,对环境负责。这样的理性选择应该是一种共赢,而不是像马克思学说里提的是零和博弈,你把我的钱拿走了,我就要革命。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问题是分散化、扁平化、多样化的,而不是集中垄断的。
 
星球经济学讲的是一种刚性约束下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气候变化经济学讲的是一种理性选择,一种新的道路。我们选择这条路,就没有必要去走什么歪路邪路了。理念在先,理性地选择一条低碳的道路,然后再研究这条路怎么走。这种唯心是有唯物基础的,有这样一种可能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确实要有火星,气候变化经济学就是提出了火星。
 
问:这个学科的规划是在多少年之内就让它能够立起来,然后被别人认同?
 
答:肯定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在努力中。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系列教材编撰已经完成,正在印刷,很快会面市。我们要在本科生、研究生中开展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教育。也计划跟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一些培训,让更多的官员能够建立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要有这么一个过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便遍地干柴,也要有人去点火才行。进校园基本上做到位后再进一步完善,要以这套教材为基础开展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目标对象是政府官员、企业家、媒体从业人员,让他们认知并接受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理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