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能源、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1861—1949年)。此阶段重要的工业化行动主要包括清朝政府时代的洋务运动、中华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时代的地区工业化运动,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工业建设。这一时期历时近9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时进时退、起起伏伏,一直没有改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历史状况。第二阶段是初步工业化阶段(1949—1976年)。此阶段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前行,直到1976年基本完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其标志是我国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稳定地超过了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第三阶段是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1977—2012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路线,全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到2012年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其基本标志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工业制成品的供应中心,也是全球工业产业链的中心环节。第四阶段是中国的后工业化阶段(2013年至21世纪中叶)。这一阶段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标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收尾阶段或者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有了新的属性:工业的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工业的高质量转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控制工业过程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成为促使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首要任务。尽早实现工业过程的二氧化
碳排放达峰,进而实现工业过程的“近零排放”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排放发展的重要任务。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中国能源、环境和气候的
问题有着根本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