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以上
《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之际,12月12日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这是继今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目标之后,首次提出2030年的具体减碳目标。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我国宣布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下个10年,目标设定为“65%以上”是出于何种考量?力度有多大?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外界有声音表示为何不设立更高的目标?我自己在参与论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由于疫情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冲击,以及世界未来的治理格局变化,尤其中美战略竞争的影响,设定在65%的目标是切合实际的。”
短短三个月内,我国已两次在国际舞台上宣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为何我国要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
“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我国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纵观全球,目前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通过高碳能源就可以支撑现代化发展的。而且,我国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显著的国家,每年因气候变化造成大量损失,这都需要我国有所行动。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还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赵英民表示,据专家测算,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会带动上百万亿人民币投资,产生大量的就业和财富。
“当前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赵英民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既展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又可以抢占未来发展战略的制高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低碳技术、绿色发展将成为各国未来竞争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