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碳中和目标引导下的能源转型

2020-12-16 21:38 来源: 能源杂志 |作者: 杜祥琬

能源革命下“十四五”能源规划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的快速增长支撑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我国能效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我国能源结构也有所改善,但还不具有革命性。粗放的增长(产业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推动了关于转变发展方式和能源革命的觉醒。

从“能源发展”到“能源革命”:中国经济由平面扩张型向多维立体质量型转变,能源面临“四个革命”。这里就“消费革命”和“生产革命”各说一点。

能源消费革命,概括起来就是由粗放、低效走向节约、高效。能源体系首先追求能效。中国将能源强度列入了考核指标,多年来有所进步,但还不够。我们现在单位GDP消耗的能源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如果我们把这个1.3进步到1.0的话,意味着我们可以节约十几亿吨标煤。所以,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是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是国家能源供需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要素。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也是减排的主力。

能源生产革命,概括起来就是由黑色、高碳逐步转向绿色、低碳。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非化石能源为主。可以说,我国“能源革命”任重道远。

要想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必须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以较低的能源弹性系数(≤0.4)满足每年大约2%的能源增长。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能源的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提供。

能源转型也有风险,转型不力会导致能源系统和技术的落后,社会创新乏力,五大发展理念不落地,低效投资等是主要的方向性风险。

化石能源要尽可能适应能源转型,做出贡献。对于煤炭来说,要更大力度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进步和碳约束将使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煤炭消费率先达峰;高效煤电和新能源可以协调互补,逐步转型;控煤不是控制经济发展,而是促进经济和就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积极转型。对油气来说,要常非并重、陆海并举、加强勘探、增加储备。总的来说,是稳油增气,提高天然气消费的比例。值得强调的是考虑到环境约束、经济约束和碳约束,依靠煤炭实现油、气自给不现实。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促进低碳转型,是国内推进能源革命、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点,也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抓手。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牵引了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而自然资源、技术能力(包括储能)、成本下降支撑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将培育能源的“产消者”,中东部能源做到高比例自给,可减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的压力。河南省兰考县以前基本依赖外来煤电。经过三年能源革命试点工作,兰考已经是自发自用电为主。到2021年,兰考还要给开封输送电力,靠的就是可再生能源。

到202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占比大约达到20%,电力在终端能源的占比将大于30%,非化石电力装机占比将达到50%,发电量大于40%。这些指标的实现,就涉及到水电、核电和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也涉及到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以及综合能源服务,电网向智能电网进步,微网、虚拟电厂这样的新业态会快速发展。

非水可再生能源原本微不足道,现在举足轻重,再过若干年必将担当大任。因此要做好自己,不断创新,占领新能源的战略制高点,赢得未来。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