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下的山东产业布局
在12月18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被列为明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也被再次强调。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介绍,下一步,我国将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事实上,
山东一直在积极布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周勇看来,全国和山东省只要按照目前煤炭和能耗双控
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没有
问题,关键是如何实现2060年碳中和,“2030 年之后允许的碳排放量会急剧下降,对应的是重
化工业逐渐彻底摒弃原来依靠化石能源的技术路线,转移到低碳发展的路径上来。”
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来看,2050年允许的能源和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山东省可能只有1亿吨,且大部分是因为供热和工业过程导致的二氧化碳,还需要通过
碳汇或二氧化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手段中和,前者量很少,后者成本极高。此外,2060年还要实现包括其他温室气体在内的碳中和。要达到这一目标,山东需要依靠产业结构较大幅度的调整来实现。
“‘十四五’期间山东不要再新建高耗能重化工业。碳中和目标也要求2050年前电动汽车和氢能源车取代燃油车,而且最晚在2040年左右必须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车。”周勇认为,“德国等国家通过电解铝及其自备电厂进行
电力调峰,消纳可再生能源,使其成为消纳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力量。山东省可以借鉴这一举措,让电解铝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目前,山东电解铝产业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技术和成本优势。未来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电结构情况下,主要消耗电的电解铝可以迅速采用绿色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