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有哪些历史背景?你如何评价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的贡献?
李俊峰:人类对气候变化
问题的认知,经历了从一个科学认知到一个政治共识的过程。
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与其他星球不同,它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气层,大气层具有温室效应,也称“花房效应”。它对保持适宜人类和万物生存的温度、各种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以及大气和水循环系统、空气流动等自然基本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工业化以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各类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使得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发生了变化。这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进而打破了固有的地球内在平衡,有可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为了保护地球家园,必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形成了《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法律文件。中国是《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在2020年9月22日宣布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姿态。
从全球气候治理法律文件形成历程上看,中国是《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并始终如一地遵守和履行相关气候治理的承诺与义务。这也是我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贡献。
与中国不同,美国在《京都议定书》达成后,选择了拒绝签署,延误了《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在《巴黎协定》达成并生效后,其又选择了退出。美国没有始终如一的坚持,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造了麻烦与障碍。
推动人类发展模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