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气候资金花在刀刃上,借助金融人才评估公共和公益气候资金效率
气候减缓和适应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是迫切的,但气候变化有关产业带来的社会和商业收益往往是长期的,这就意味着气候资金存在天然的“期限错配”。许多权威的国际机构如国际能源署(IEA)、德国的气候
政策倡议组织(CPI)定期会发布气候资金的供需情况,均显示有非常显著的资金缺口。然而,目前资金供需研究还缺乏对每一笔气候资金带来额外减缓和适应效益的测算,特别是缺乏披露投融资活动带来的真实额外气候效益。一百人民币的财政气候资金投入能够带来多少真正的碳
减排?
全球各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在过去五年提升了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特别是开展了各类型的气候风险研究,把气候因素纳入到金融系统的压力测试。金融机构也开发了绿色和气候有关金融产品,如绿色债券,气候基金。实际上,金融机构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仅仅对资产类型进行梳理和统计而贴上绿色或气候友好产品标签,不但可能没有带来减排,还可能让投资者误以为投资行为促进了减排。我觉得,金融机构人才通过深入分析气候友好项目是否商业可行,协助公共部门优化资金和政策使用,那才叫“真本事”。金融机构有专业人才和技能,能够优化公共和公益性气候资金投入,确保公共资金更有效率地促进气候减缓和适应效益。中国生态环境部2020年10月联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共同发布《气候投融资指导意见》,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形成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