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纷纷登上碳中和号列车,下一站将停靠哪儿

2021-1-19 09:48 来源: 气候工匠CIFE |作者: 梁希

碳达峰和碳中和深远的产业影响


碳达峰和碳中和将全面影响第二产业,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涉及煤炭相关行业,包括煤炭开采、煤基础热电、煤化工钢铁水泥等行业,还会影响油气行业,包括石油开采,炼油和汽车制造。在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之前,发达国家市场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去煤化”运动[5]。许多国家提出去煤时间表,大型金融机构纷纷提出“远离煤炭计划”,金融监管部门开展“气候转型风险管理”提前应对未来可能非常高的碳排放成本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企业也积极实施转型战略(如BP不再自称国际石油公司)。也许是因为外汇管制的原因,我感觉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过去没有传递到中国市场,至少晚了几年。

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目前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中占主导地位。如果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能够实现成本下降并大规模应用,将可能创新“可持续的使用化石能源”(Sustainable Fossil Fuel)。如果CCUS技术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无法大规模应用,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和价格均将会迅速下降。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成本的下降,如太阳能和陆上风电在许多情景下已经实现平价上网,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天然气发电和天然气制氢带来的碳排放都比煤炭低,大约是煤炭排放系数的一半左右。如果把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将会是一项战略错误,特别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我国天然气主要依赖进口,成本较欧美高;另一方面,天然气燃烧带来的碳排放仍然显著,天然气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也会强化温室效益。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中国使用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

我在与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交流中了解到,不少涉及化石能源投资的企业家还期待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现实可能事与愿违。大家已经观察到,总书记在去年9月22日提出碳中和目标之后,在七个不同场合(包括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我预计在碳排放达峰目标分解到各省市后,企业会对发展战略进行非常大的结构性调整,如采用较高的内部碳价格。届时,金融市场也会进一步反映“碳资产”和“碳负债”,会反映化石能源企业账上的“搁浅资产”。现在离目标压实到省市还有一些时间,如果企业能够提前开展部署,还是会有先行者优势。

碳中和目标出台后,金融市场对碳中和有关概念股票已经炒了几拨,预计后续还会有系统性的行情。一些关键技术如储能、太阳能光伏制造和碳捕集工艺,如果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将会受到资本的追捧。传统行业,如主要汽车厂商,如果转型为新能源汽车,估值将会迅速提升,因为目前市场上对新能源汽车(如比亚迪和特斯拉)给予净资产五倍以上的估值,而传统汽车厂商股价往往低于净资产。

实现碳中和,需要负排放技术的应用来抵消难减排行业的碳排放(如畜牧业和航空业的碳排放),我认为负排放技术潜力比较大的三个领域分别是可再生能源结合CCUS(如生物质碳捕集和空气碳捕集)、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后两者的减碳能力或非常显著,但如何准确测量和进行商业化部署路径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