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科技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
实现气候目标和
减排工作的一个基本路径是将企业经济行为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纳入到成本范畴,即通过碳定价
政策倒逼产业低碳转型。
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全球已经有61项碳定价机制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中,其中31项关于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30项关于碳税体系,共覆盖12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2%。
据国金证券统计,目前中国碳排放结构以
电力行业为主,火力发电是国内42%的碳排放来源,石油
化工及焦化产业次之(图1)。尽管互联网行业在当前碳排放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但伴随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其
碳足迹可能会对碳排放格局带来不小的影响。
中国自2011年起,依据“总量控制”与“配额交易”的原则,先后在
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等八个省份及城市建立碳
排放权交易试点,在将传统高耗能产业(电力、
水泥、
钢铁、
石化、
造纸、民航)纳入管理与交易的前提下,分阶段引入更多行业主体。目前,碳
市场试点已覆盖30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33%。
尽管各试点
碳交易市场的行业范围、配额分发原则有所不同,但伴随
碳减排目标分解、
碳市场建设完善,互联网科技企业特别是数据中心领域作为碳排增长大户,将逐步被纳入碳市场监管之中。
在北京,生态环境局已明确数据中心、通信企业作为其他服务业类型纳入碳排放管理重点行业,将其固定设施的化石燃料燃烧直接排放与外购电力、热、冷或蒸汽产生的间接排放纳入到核算范围内。世纪互联、光环新网、百度等二氧化碳直接及间接排放量超过5000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已经作为重点碳排放单位纳入管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
深圳碳交易市场对机制设计的尝试丰富,与其他试点市场分行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不同,深圳对
碳配额管控单位较为广泛,其中,任意一年的碳排放量达到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包括其外购电力、热、冷或蒸汽产生的间接排放)以上的企业将被纳入管控单位。而从企业年报、ESG报告的自主信息披露中可以得到,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年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吨,减排压力不容忽视。
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也在不断建设完善中。2021年开年,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对此前纳入2019年-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的2225家发电企业进行碳排管理,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
尽管全国碳市场尚在投入运行的起步阶段,目前仅纳入发电行业。但是在张弛有度的
碳中和目标下,未来碳交易体系无疑将扩大覆盖范围,成为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产业碳减排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