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我国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作为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上从未停歇。每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
市场重要的“风向标”,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提出后,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一系列组合
政策,涉及
碳足迹、碳核算、
碳交易、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等众多熟悉或陌生的字眼,让大多数企业莫衷一是。
建材行业作为传统“高碳”行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政策目标对行业和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行业和企业又该做哪些准备?为了梳理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尽快实现碳达峰理清思路,日前,《中国建材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建材检验
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蒋荃。
记者: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的明确促使许多行业的能源结构转型上按下“加速键”。您认为,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设定对于我国建材行业而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蒋荃: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
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首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新经济模式。当时我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
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去年年底我国再次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也是“高碳”行业,走低碳、节能路线是行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对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3方面:一是将加快绿色建材的推广与应用,在绿色建材评价体系主要围绕资源属性和能源属性进行,这些都与碳排放紧密关联。同时,建材的碳排放又会对建筑碳排放产生影响,这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概念,产业链的上下游会相互影响。据统计,建筑含建材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左右,发展绿色建材是未来建筑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是,推动传统建材向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材料方向发展,实现建筑材料的高性能化和耐久性,比如使用高性能的混凝土、钢材,实质是实现了建筑节材,减少了碳排放。同样的建筑如果使用了耐久性更优良的建材可以延长建筑寿命,减少建材使用量,不仅实现
节能减排,还提高了建筑质量。
三是,促进了新型节能建材的发展应用,传统建材耗能高,相比之下,例如气凝胶等保温隔热的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将提高建筑节能质量和效率,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我国的建筑能耗已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0%以上,建材工业是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推广应用节能建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者:正如您所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那么建材行业,特别是绿色建材领域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蒋荃: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对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而在此过程中同样存在不少挑战。首先是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升,比如高强度的复合钢材、防水、防辐射等有助于延长建筑寿命的材料研发,这对于绿色建筑的建造和提升建筑品质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其次,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的成本会比较高,如何尽快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让新材料既有技术优势,又具备价格优势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问题。
最后,按照全生命期来看实现低
碳减排应该是全产业链的行为,只有上下游协同才能使其形成良性循环。面临前期高成本的设备、人员投入,如果同等条件下,低碳企业的产品不能得到下游应用企业的优选,那企业的动力何在?如何才能持久发展。
记者:这样看来,一套行之有效,得到行业认可的碳排放评价与核算系统应该是行业实现碳达峰的先行条件。早在“十二五”期间,您和团队就提出了建材生命周期评价和碳足迹的计算方式,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目前的研究情况,这些评价体系对实现行业碳达峰、碳中和会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蒋荃: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vcle assessment,以下简称LCA)方法是系统化地描述产品生命周期中各种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并评价其环境影响的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已纳入ISO14000管理系列标准,并成为14000系列标准中其他各类环境管理工具的方法基础。建材工业是LCA应用较早,也较为成熟的一个方向,LCA的出现也为绿色建材领域引入一种新的价值评估标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性,要求在关注建筑材料使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注重其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性。而建材LCA研究也日益成为绿色建材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目前研究了
玻璃、
水泥、
陶瓷等主要领域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建立了相关的碳计算模型。比如计算出生产每立方米保温材料、每吨水泥的碳排放是多少,当生产工艺改善后碳排放又降低了多少。有了这些核算、定量计算做基础,才能为建材领域的各个行业实现碳达峰提供依据,明确减排步骤,未来3年应该是对行业、企业碳排放量进行摸底的阶段。
对于不同的企业,其碳核算和评价分析也存在差异性,可以通过制定主要产品的碳排放计算标准、建立数据库,同时将建材碳排放纳入建筑碳排放等绿色认证等手段推动碳排放的量化或者货币化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
记者:今年1月1日起,全国
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已正式启动,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
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也将在2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指出,将组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并指出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碳足迹核算已经势在必行,您认为行业应该怎样尽快落实该行动?对企业有哪些建议?
蒋荃:这必然推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有了碳排放数据,就可以针对性地改进,推动碳减排。实现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碳足迹、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其实是一项全供应链管理工作。这个过程是相对复杂的,要先收集准确的不同企业的排放数据,提高企业认知,确认行业公认的核算方式,随着企业上下游供应链逐渐被影响并加入,进而获得多级供应链的数据。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指出,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碳交易基于ISO14064核算方法,碳排放交易权籍管理办法是推动我们进行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此次各部委协同推进的力度很大,这样一来,我们的标准、核算、认证才有了落地的可能。正如货币一样,有了量化、货币化的标准,能够以碳排放量进行储备、交易,给减排企业吃了定心丸,这样的抓手非常明确有效。
目前已有个别标杆企业在开展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我们的企业可以从现有企业的做法中汲取经验。“十四五”期间,基于我们团队的计算公式,未来还要通过不断认证来扩大现有的数据库,可以为不同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现在,我们在做产品的环境声明(EPD),碳足迹的评价,把产品环境声明碳足迹报告作为绿色建材认证的一个前提。类似的计算方法就像一把尺子,可以衡量企业产品的碳排放值的高低。在企业数据调查方面,碳足迹需要的数据包含在企业环评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和温室气体报告中。我们会尽快开展相关的行业调研,也希望企业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数据,积极参与全行业碳排放标准、核算、认证等工作,推动建材行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