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不容忽视:“碳中和”如何推进?

2021-1-30 15:45 来源: 第一财经 |作者: 梁中华

在全球协同减碳的过程中,中国的碳排放是什么情况?为了减碳做出了哪些的努力?


碳排放全球居首,能源和工业部门是源头。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41.7亿吨,其中中国排放98.3亿吨,分别是紧随其后的美国、欧盟的2倍和3倍。中、美、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合计为53%,而中国比重达到28.8%。回看中国碳排放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进一步分部门看,2018年中国电力和供热部门的占比达到51.4%,而将该部分的输出分配到终端部门后,制造和建筑部门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源头。


面对碳排放居高的严峻形势,中国关于低碳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一方面,节能环保的投入力度增强。2007年中国投向节能环保领域的财政支出仅为995.8亿元,而在2019年已增至7390.2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由2%升至3.1%。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落实。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重申这一目标,还将其列为2021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提出向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碳市场建设、国土绿化等方面推进。随后工信部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生态环境部和央行也表示将作出相应的部署。


第一、监控重点耗能企业,节约能源消费。在控制碳浓度提升的措施中,削减企业碳排放强度是最直接的手段,而这也是中国早期采取的主要方式。2006年中国开启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在钢铁有色、煤炭等9个重点耗能的行业中,选取1008家能耗较高的企业监管,并通过技术改造引导帮助企业提升用能效率。2011年这一措施扩展到1.7万多家企业,这些企业的能耗占比达到60%以上,不仅监管范围有所延伸,约束力度也进一步加强。

第二、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逐步拓展范围。碳排放的提高与工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息息相关。尽管控制企业耗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由于各国难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仅依靠控制企业能耗难以实现长期目标。在兼顾经济增长和低碳建设的双重考虑下,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并愈发受到各国青睐。2020年全球共有21个正在实施的碳交易体系,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达到9%。

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方式来推进的。早在2011年10月,中国以试点先行的方式着手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首次批准7个省市为碳交易试点。经过短期的筹备和探索,北京、上海、天津等5个试点地区在2013年先后开启碳交易机制,湖北和重庆也于2014年紧随其后。


全国层面的碳交易体系的筹划开始于2016年,发改委确立了纳入全国碳交易的企业范围:即在石化化工建材等8个重点排放的行业内,2013年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2017年12月,中国率先发布了全国发电行业的碳交易方案,随后完成了数据报送以及配额模拟交易的工作。

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明确提出全国碳交易体系于2月正式运行。该体系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2225家年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发电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行业范围。而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的试点市场。


从2013年到2020年,中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达到104.31亿元。其中,2020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21.5亿元,较2019年增长3%。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市场。从价格看,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从2016年稳步回升,这也说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在增强。随着全国市场的开启,中国的碳成交额料将迅速攀升。


第三、改善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和原油的比重。碳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而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回看中国能源的结构,在生产端,原煤和原油合计占比从2011年的86.3%降至2019年的75.5%。在消费端,石化能源的比重更是逐步回落。相应地,无论是生产结构还是消费结构,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占比均显著回升。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在较高强度的投入下,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2019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和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9亿千瓦和6.2亿千瓦,而中国的占比分别达到35%和33.8%,均位居全球首位。


第四、增加生态碳汇,助力碳中和。尽管从源头直接降低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方式,但为了实现碳中和尚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增加生态碳汇的强度。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不难发现生态碳汇对碳吸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增强生态碳汇强度?关键在于提升国土绿化面积。近年来,中国的绿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全球范围看,10年至20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193.7万公顷,位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而从增速看,中国也以0.9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遥遥领先。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