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成本+碳排放成本,科技企业的双重压力
欧美科技企业采购绿电的核心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落基山研究所部门总监郝一涵对《财经》记者表示,如今,美国部分地区采购绿电已不再需要支付溢价。美国科技企业采购绿电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可以实现一举三得:不但可以满足用能需求,还可以通过合理的采购管理降低用能成本,实现
碳中和目标。
中国电子学会等编写的《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各类数据中心用电量在600亿-700亿千瓦时左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8%-1%。预计到2030年,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在2019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1.5%-2%。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
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中国的绿电价格也将越来越有竞争力。2021年以后,中国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进入平价时代,业内预计,中国风电光伏的度电成本在未来十年有望降低30%左右,2035年以后其经济性将全面超越煤电。
如果要降低用能成本,就需要提前锁定低价绿电。对此,中国科技企业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二是直接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
科技企业的数据中心作为大负荷电力用户,在京津冀区域等电力市场已作为特殊用户被优先准许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并且其获得的绿电价格往往不高。以
河北张家口为例,2018 年以来,张家口开展“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的“四方协作机制”,大数据中心纳入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系统,直接与风电企业交易。交易价格在 0.17 元— 0.37 元 / 千瓦时之间,低于当地的火电上网电价。
但上述参与绿电交易的业内人士提醒说,欧美科技企业签订的绿电协议往往长达十几年以上,可以很好地控制成本,但中国的电力市场机制不同,有的省份是一年一签,有的是三个月一签,成本仍然有一定的波动性。此外,通过电力市场交易的绿电,其绿色属性有多少归购电企业,有多少归绿电的投资方,仍然没有明确的分配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锁定低价绿电的第二条路径——直接投资风电光伏项目,需要的长期投资更多,但获得电源更稳定、度电成本更低。
秦淮数据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为了实现碳中和,在2030年之前,公司将直接参与投资不少于 2GW 的清洁能源。目前,公司已与地方政府签订了1.3GW的风光项目开发协议,其中有0.15GW的项目已经获得许可批复、进入建设阶段。
海外科技企业也开始在中国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2019 年 9 月,苹果公司宣布通过中国清洁能源基金在
湖南省投资 3 个风电项目,每个项目为 48MW。2020 年 5 月,亚马逊宣布在
山东建设 100MW 的光伏电站项目(1000MW=1GW)。
除了降低用电成本,中国科技企业还必须应对
碳排放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目前,
北京市已经将百度和华为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作为重点碳排放单位纳入北京
碳市场。在即将运行的全国碳市场上,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以及超过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都将成为控排对象。
目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电力行业,但未来将逐步扩展到所有高排放行业。
多家科技巨头的碳排放量现在都已超过2.6万吨,纳入全国碳市场是迟早的事。根据腾讯2019年报披露,其2019年办公楼和数据中心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超过80万吨。
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企业,每年获得的免费碳排放配额将逐渐减少,更多的排放配额,企业必须花钱购买。业内预计,碳排放配额的交易价格将逐步上升。目前,全国8个试点区域碳市场的碳价平均在17元—92元/吨之间。科技企业如果维持过去数年的碳排放高增长,其在碳市场支付的费用就将越来越高。
图 3: 北京市2014-2020年碳排放交易数据
资料来源: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