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13年到现在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不小成就,对各项污染物的治理现状进行了综述,但是治理技术仍然不完善。目前要重点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和氨。目前最核心的仍是氮氧化物。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氨
我们国家从2013到2017有“大气十条”,也就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继续环保措施叫《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提出的目标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省份,要保持和巩固改善成果;尚未完成的,要确保全面实现“十三五”约束性目标;
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应在“十三五”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这些指标虽然都很难达到,但根据现有数据的评估结果,还是都圆满完成了,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都做了很大的努力。
2017年之前我们是用的标准状态,到了2016年工程院召集国内专家,给国家做一个评估,说其他国家都用实况,尤其是美国,我们国家是否也改成和世界接轨?并提出了全面的修改状态的理由。国家有关部门同意了,因此我国2018年改成实况,实况跟标准状态的区别在哪儿?如果用实况,实际上PM2.5浓度,臭氧浓度,从温度校正来讲,要比标况低8%左右;如果是再加上大气压校正,比如说拉萨大气压是北京的0.6,所以PM2.5浓度数据还要乘以0.6。如用标准方法和其他城市比对,拉萨就吃亏了。最后就达成,生态环境部发了一个修改单,我们现在使用实况。比如说2015年未达到261个城市是用标准状态算出来,如果用实况算是231个城市,达标城市增加30个。
1、污染物浓度。2020年比2015年这个城市浓度下降了多少?我们统一用实况来计算这是数据,2015年我们有231个未达标城市,但是到了2020年,不达标城市减少了,实际浓度也下降了,2020年PM2.5的浓度在76个达标城市中浓度下降24%,未达标城市浓度整体下降了35%。这样一个大致的情况。
2、重污染天数。达标和未达标城市,重污染的天数这是我们考核很重要的指标,2015年PM2.5未达标是261个城市,2020年重污染天数平均下降66%;2015年达标的是76个达标城市,实际上2020年重污染天数下降41%,将近90个城市无重污染,但有个别城市不降反升。全国也好,还是京津冀、珠三角重要区域也好,PM2.5都是下降,从京津冀2013、2014、2015、2016、2017来看,2015-2017是下降,2018和2019就平了,说明环保主要成绩还是2015到2017年做的,这只是从数据上看的,2018年、2019年做了没有,有效果吗?2020年因为疫情下降了很多,如果没有疫情将会怎样?我们测算过氨,应比现在高30%。2019年污染物浓度较高,这个数据是肯定的,从地面观测和卫星数据都是一样。
3、AQI指数。从2015-2019,AQI指数有的上升,有的下降,2020年1-10月都还是上升的,这是由于夏季臭氧浓度上升造成的。
全国337个城市优良天数和重污染天数变化趋势,优良天数在上升,总体增加接近6%;重污染天数在下降,但是2019年有一个高值,但总体上重污染还是下降的。这是优良天数的平均变化,越红的地方优良天数越少,绿色上网地方优良天数多;重污染多的地方还是原来的那些地方,但这些地方优良天数增加的也快。重污染天数变化是这样的趋势,2015、2016、2017逐年下降,到了2018、2019基本没变,2020年则减少很多,疫情肯定是个重要因素。国家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开始进入瓶颈期,再往下治理就更难了,我觉得PM2.5到40微克/立方米左右,再往下治理就很难了。此时臭氧浓度又逐渐上升,到了2019年有一个跳升,2020年有个下降,同样跟疫情很有关系。2019年天气状况比较好。就对PM2.5下降更有利,但对臭氧有一个不利的条件,气温高,紫外辐射比较强,它是臭氧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2015-2019臭氧浓度显著上升,而且区域在扩大,尤其向北扩延,原来东北温度低,不能形成臭氧污染,现在温度高了,臭氧污染来了。
一、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下降,硫酸盐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降。二氧化硫大气浓度还有红点的地区,
山西、
内蒙古都是产煤大户,原来大城市要人家煤炭现在要人家电,只能在那儿发了电,污染排放总量降不下来。大城市是很受益区域,取暖用电很便宜,尤其是限制散煤地区,一毛多一度。大城市周边的郊区都用电取暖做饭,都不用煤气,也不用烧薪柴,所以山西、内蒙古这些地方发电量增加,他们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治理难度也高。
二、二氧化氮
从2015到2020,2019年没什么变化,2020的变化大家都知道,长江中下游变化比较小,我们在做大气十条评估时,从2013到2017,那五年,全国平均二氧化氮从34降到33,就降了一个微克每立方米;这几年变化也很小,如果除去疫情,二氧化氮几乎没有变化,所以二氧化氮排放的整个空间分布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一氧化氮这几年连续下降,尤其是2020年下降很多。这是一氧化氮的空间变化,一氧化氮高的地方就跟二氧化硫是相配的,所以,别仅认为一氧化氮都是机动车排放的,燃煤也排放一氧化氮,这个要认识到。近2-3年,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总体上变化不是很大。一氧化碳在某种程度上跟人为排放VOC变化相似,从观测数据看,这几年珠三角、长三角VOC大气浓度没太大变化,从排放源统计数据上看,这几年人为VOC排放是整体下降,氮下降很缓慢,空间分布跟一次燃烧过程相关,2015、2016、2017、2018、2019这些地方都是工业排放为主。
三、PM2.5和臭氧
PM2.5现在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臭氧控制目前北京市是做得比较好,基本控制住了。北京市现在已经进入了臭氧控制的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随着氮氧化物的升高,臭氧会减少。臭氧污染受VOC控制;第二阶段,臭氧产生率受到VOC和氮氧化物共同控制;从近两年观测数据分析,北京市臭氧浓度变化对氮氧化物更加敏感,似乎到达了氮氧化物控制阶段,加大力度减氮氧化物对控制臭氧污染更有利。欧美国家几十年也没有解决臭氧
问题,美国一直说控制VOC,但最终临门一脚还是要控制氮氧化物才行。
第三阶段,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反过来都进行控制氮氧化物。要控制到1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臭氧才能稳定在16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我国氮氧化物和VOC控制还远远没有达到使臭氧受到有效控制的水平,据估算,VOC要
减排掉现有水平的70%,达到现有排放水平的30%,难度可以想象。现在它是饱和的,所以VOC、氮氧化物、臭氧基本不变或者仅是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出现波动的原因。当这两种前体物过量时,生成臭氧就不取决于这两种前提物了,仅取决于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一个是辐射一个是温度,夏天温度25度以上,更容易产生臭氧污染。2013年到现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都是下降的,臭氧是上升的,温度平均没什么变化,但观测到的紫外辐射基本都是增强的。
把PM2.5化学成分分析出来,有机物下降,硝酸盐上升了,硫酸盐持平,铵盐也是持平,元素碳下降了。扬尘管得特别好,二次反应没法管,必须得控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跟氨,颗粒物二次无机成分主要是硝酸铵和硫酸铵,这是早期农业上常用的化肥成分。所以,大气污染的传输和干湿沉降,会造成某些“氮”控制自然生态系统(如,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这是我们2+26个城市,有机物硝酸盐的分布,OM在京津冀南部和东部地区,有机物的排放还是很严重。硝酸盐在太行
山东路生成,硫酸盐在汾渭平原这一块还是很高的,还有它的EC也高,这些很黑的地方,还有黑色金属冶炼和炼胶过程。
随着PM2.5污染的加重,目前增速最快就是硝酸铵,随后是硫酸盐,有机物质量浓度增加,但比例下降,这就是二次污染造成严重大气复合污染的特征。京津冀是这样,长三角和珠三角大概也是这样。
这几年PM2.5和PM1下降主要还是无机盐下降最为显著,我清楚记得2013年1月12号,我早晨起来去实验室看数据,我当时闻到外边的煤烟很大,硫酸盐一晚上之间从最低升到最高,增长了26倍,现在涨不了那么多倍,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二氧化硫排放了,那次给我印象很深,这一点现在没有了。工业燃煤污染排放基本得到了控制。
四、氨
氨是化肥,合成氨是农业增产的命脉。原来大气中的氨排放清单显示,养殖业,养牛养鸡养鸭子这个大约排放了40%的氨,第二位才是农业施化肥,30%,人体排放9%的氨。现在这个清单一直在变,工业氨排放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
现在做了全国氨观测又觉得清单不对,因为很红的地区没农业,是城市地区!我们用同位素进行解析,表明是工业排放的氨,有可能是发电厂排放的氨逃逸,还有汽车排放的氨或是柴油车的氨逃逸。如果在一个轻度的污染过程中,北京的氨84%来自农业,如果是重污染49%来自发电厂还有30%、40%来自
交通源,农牧业的氨仅缩小不到20%。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发现,使我们感到很困惑,我们反复核对我们的数据,没有问题!所以这篇文章发到EST上,就引起了很大的震惊,原来重霾污染的氨不是来自养鸡养鸭子种粮食,是人家背了锅。后来发现锅炉脱硝过程中得喷氨,那氨又不是控制性指标,氮氧化物是控制性指标,为了氮氧化物降低能够合格,就使劲喷氨,过量的氨跑到了大气中。柴油车要有脱硝过程,不能用液态氨,要用尿素水溶液,过量喷,尿素过量跑到大气中也会变成氨。德国大众门那个事件,为了氮氧化物检测能过关,它有一个“智能”喷氨系统,检测的时候喷,在路上不喷,让人家抓着了。
这么多年来,总氨量在大气中的变化总体下降,但近年来变化不大,所以气态氨在大气中的浓度取决于大气中的酸多少,酸多了,吸收的氨就多了,变成粒子了,测不着氨气;酸少了,氨气就多,今年酸排放减,所以大气中气态氨上升显著。
全球也好中国也好,大多数氨的排放还是来自农牧业,城市引起重污染过程的不是农牧业,主要是汽车、燃煤,这种比较集中,这是科学实验测出来的,没有办法,就要限制。如果把氨作为大气的限制性指标,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样,每天都公布他的浓度,能不能对减排氨有利,这还得进行全面的评估才行。
五、碳
我们国家要达到
碳中和很重要,2030年我们国家
碳排放到达拐点,大气污染的拐点因该早于碳拐点早点到。目前的探测结果,全球二氧化碳在上升,北京二氧化碳也在上升,两条线基本上平行线,但是北京的比全世界要高20个ppm,北京是430,全球背景是410。测定结果是,北京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在下降,但总体还是排放。如果机动车都换成电动汽车这个数据就会更低,同时PM2.5也会随之降下来,无论什么排放过程,碳的排放肯定会加大污染排放。
有些人认为我们PM2.5下降了,臭氧就上升了,这不是因果关系。冬天PM2.5跟臭氧没关系,如果是臭氧污染季,臭氧的增加也会造成PM2.5增加。我们监测夏季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在臭氧污染季,随着臭氧浓度增加PM2.5也在增加,一看是硫酸盐增加、硝酸盐也增加,二次有机气溶胶也增加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臭氧增加,大气氧化性增加,二氧化氮浓度不变。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必须减掉大气中的三个东西。一是挥发性有机物,一是氮氧化物,一是氨,最核心是氮氧化物,如果我们把氮氧化物控制住了,其他物种控制才更有效,理论上挥发性有机物跟氮氧化物协调按比例控制是好办法,但实际上很难做得到。按照1比4,控制1个比例的氮氧化物,控制4个VOC,VOC有活性,要尽快控制烯烃类,乙烯乙炔还有苯类物质,这些是发达国家没有的或者占比少的VOC。我国汽油柴油里边这个东西就超标了。别的国家汽油里边含饱和烃是60%到70%,我们国家是3-3-3制,发达国家规定苯类小于20%,烯烃小于10%,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我只是从我的数据上来看,炼油工艺上要全面增加加氢和重整工艺。
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附注:为使未来五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更加有效,中国绿发会国际环境专项基金分析了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的得失,试图找出大气污染治理的短板,并直面当前雾霾治理领域的争议和分歧,希望在“十四五”大气污染治理时进行更系统的规划和更有效的治理。基于这一目的,于11月24日在京组织召开了“大气污染精准治理(第二次)座谈会”。上述内容为与会专家发言整理系列分享,欢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讨论。
(根据王跃思口头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