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张龙强:碳达峰 碳中和——开启钢铁低碳新征程

2021-2-14 22:12 来源: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作者: 张龙强

一、低碳发展背景

2020年9月22日,联合国第75届一般性辩论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全球低碳发展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的承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方向,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将开启低碳发展新征程。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钢铁行业是基础原材料产业,产量基数大,能源消费密集,是我国制造业中的碳排放大户,走低碳发展之路,不仅关系到中国钢铁行业的生存发展,更是中国践行承诺要承担的责任。随着欧盟提出征收“碳边境调节税”,以及国内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行业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绿色低碳发展的契机,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钢铁强国和全面引领世界钢铁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2月1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了《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钢铁行业低碳行动的大幕已经拉开。

2020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8.64亿吨,同比下降0.9%,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0.53亿吨,同比增长5.2%,占全球粗钢产量的比重达到56.5%,再创新高。中国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控疫情、稳运行”双线作战要求,总体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在国民经济和工业平稳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为全国复工复产、经济实现正增长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虽然中国粗钢产量继续增长,但企业节能环保水平持续提升,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进程中,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45.27kgce/t,同比下降1.18%。碳排放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吨钢能耗的下降表明中国钢铁企业吨钢碳排放也在同比下降,但粗钢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碳排放总量仍然在持续升高。全球钢铁工业碳排放量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8%左右,中国钢铁工业由于工艺流程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成为落实碳减排的重要责任主体,未来将面临低碳转型的巨大压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同时还可能面临更多来自“碳经济”的国际挑战,加快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一方面将加速推动钢铁行业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和使用低碳能源,迅速实现钢铁产业和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另一方面可促使钢铁企业主动创新,摒弃高碳排放产品和业务,研发深度脱碳、零碳技术。在低碳转型的大潮中,高能耗、低效益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通过低碳创新,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从而推动中国钢铁行业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全面建成钢铁强国。另外,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和平稳运行,钢铁行业及其他高碳排放行业必将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碳资产规模庞大,如何积极采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开发碳资产价值,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对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碳政策措施展望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在碳达峰目标约束下,工信部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正确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制定低碳政策措施和实施低碳行动的必要前提。碳达峰并不单指碳排放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峰值,而是一个过程,即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所谓碳中和,并不是完全不排碳,而是碳排放量与碳吸收或去除量互相抵消,达到平衡的状态。碳排放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难度。

综上所述,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一阵风,而是全行业的一场持久战,需要总体谋划,科学推进。对于2021年,钢铁行业重点工作主要包括科学压缩产量、推进兼并重组、加大节能力度和进一步提高用能效率、提高装备水平、提高生产率等。而“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要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持续调整流程结构和能源结构,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要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和排放标准;要加大低碳研发投入;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强化碳资产管理等。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